文档介绍:吉林省屮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根据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按照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制定本规划纲要。序言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是知识传承、创新和社会进步的源泉。教育成就未来,强省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对于我省实现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教育,我省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民办教育稳步推进,民族教育健康发展,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取得新进展。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省教育事业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需要。义务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发展不够均衡;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不尽合理;职业教育发展能力较弱;高等学校长期负债运行影响活力发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有待提升;学前教育相对薄弱;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教育投入不足,缺乏发展后劲;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亟待提高X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统筹推进具有吉林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提高国民素质,更好发挥优秀人才的作用,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发展。第一部分总体战略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一) 指导思想。高举中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吉林省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兴业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建立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依法治教机制,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吉林特点的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二)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振兴。优先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发挥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关键作用,突出教育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方面的基础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育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原则,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着力增强学生服务社会和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造就高素质劳动者、高水平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改革创新。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促进公平。突出教育公平在维护社会公平中的基础性作用,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建立健全有效工作机制,将促进教育公平作为评价考核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保障每一位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在更高水平上的教育公平。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高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促进教育内涵发展。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教育教学管理的投入,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注重内涵建设,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营造提高教育质量、鼓励人人成才的社会氛围。服务振兴。围绕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教育与科技、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