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文档名称:

双硬盘配置攻略.doc

格式:doc   页数:3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双硬盘配置攻略.doc

上传人:tmm958758 2016/3/2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双硬盘配置攻略.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双硬盘配置攻略一、你准备添置新硬盘吗? 想起一句歌词“不是我不明白, 这世界变化快”, 不知道歌词是否准确, 但每次购买新硬盘后我都会得意洋洋地问自己:“这么大的硬盘, 放什么东西才能满呢? ”随后是一番暴笑。一般不出 1 年光阴, 我又会燃起新的购物欲望,因为手头的硬盘已被无数的图片、游戏、 MP3 、电影(嘘,这些仅供学****研究用, 24 小时内删除……)占据。有人说硬盘是最值得升级的 PC 部件之一,笔者非常赞同。谁说不是呢?新添加的硬盘固然容量大、性能强劲, 而老部下同样可以继续发挥余热,这种优点是其他部件( CPU 、 AGP 显卡、主板……)难以具备的。近年来,硬盘的单碟容量不断突破,转速达到 7200r/m , 主流产品的容量达到 60~ 80GB ,而价格却早已滑到千元以下;另一方面,微软家族的当红小生 Windows XP 也以身躯巨大而闻名, “更大、更快、更好”的诱惑是难以抵挡的, 因此许多朋友纷纷选择为电脑添加一部新的硬盘驱动器。可是,新的事物总伴随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我的电脑能良好地接纳新成员吗? ”“这个大的硬盘怎么用啊? ”“咦?怎么无法划分大分区? ”……你是不是也碰到过类似问题呢? 新硬盘就像一艘航空母舰, 它需要能停泊的港湾, 否则再先进也没有任何实战意义; 它需要进行精心的内部规划, 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我们遇到的大多数问题都可通过软件或硬件调整解决, 让巨大的“航空母舰”发挥最大威力并不是很难的事! 即将升级硬盘的朋友们,准备好了吗? Let's go! 二、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准备工作买了新硬盘总会有点激动, 笔者也是如此, 但切记不可忘记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硬盘不便宜, 数据也很宝贵, 手忙脚乱往往会酿成大错。一般来说, 准备包括 2 个方面: 硬件和软件, 很多东西大家非常熟悉,但常常忘记,需要时又找不到,这里先给大家提个醒。 1. 软件方面的准备有了新宠, 往往忘记旧欢, 其实先对老硬盘进行整理( 比如备份资料、调整分区) 是相当重要的, 除非你确实想完全抛弃里面的东西。我们建议整个老硬盘仅设置一个主分区,把所有空间都分配给它,然后安装一个应急用的 Windows98 系统,除 PartitionMagic 、 Winrar 、 MaxBlast Plus Ⅱ( 硬盘管理软件) 外不必费神安装过多的应用软件。再次提醒大家做好重要资料的备份! 制作引导盘。如果你按照上述建议行动, 那么“制作引导盘”的工作完全可以略过, Windows 98 本身就是很好的引导工具;另一方面, 不管是速度还是可靠性, 硬盘都要优于软、光盘( 可启动的闪存盘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前提是你的主板支持从 USB 设备启动)。收集磁盘工具(用于分区、格式化……) 、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磁盘工具大家一般都不会忘记, 除微软的 Fdisk 外, 还有不少第三方软件以及硬盘制造商推出的工具软件。这里我们推荐 MaxBlast Plus Ⅱ, 它功能强大、支持大硬盘、操作简单、适用面广。工具包里最好囊括 Format 程序和 WinMe 版的 Fdisk (它能对大硬盘提供相对较好的支持) ,虽然它们是很“原始”的武器,但关键时刻往往凸显其重要性。此外, 林林总总数十款软件及计划安装的操作系统最好在购买硬盘前几天收集好, 放在老硬盘上, 以免到时手忙脚乱、四处找盘(呵呵,买个硬盘用得着那么激动么……)。 2. 硬件方面的准备首先, 合适的螺丝刀和螺丝是必备的。不少读者看到这里也许不禁哑然失笑:“这有什么可准备的? ”的确, 它们非常不起眼, 但作用却很大, 特别是螺丝的选择, 最好多备一些( 购买硬盘时不妨向商家要一些, 或者找新购机的朋友要, 因为新机箱提供的螺丝包一般会有富余)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质量不佳的机箱的螺丝孔径并不符合标准, 硬盘安装不当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硬件损失( 仅仅是盘体划伤就很可能使你失去保修服务) !不少螺丝刀的前端有一定磁性,操作时最好不要离盘体过近。硬盘托架属于可选件, 其作用是把 3 英寸的台式机硬盘安装在 5 英寸的驱动器架内(也就是通常用于安装光驱的大托架) 。由于机箱空间的限制, 我们通常只能在 3 英寸托架上放置 2 块硬盘, 其中狭小的间隔对于高发热量的 7200r/m 硬盘无疑是火上浇油, 因此强烈建议将老硬盘放置在 5 英寸驱动器架内, 这样也便于让它和光驱共用 IDE 数据线。高品质的 IDE 数据线是系统稳定工作的有力保证, 笔者就曾因数据线出问题差点扔掉一个好硬盘。 IDE 数据线通常有 2种: 早期的 40 芯电缆和支持 Ultra DMA66/100/133 的 80 芯电缆,后者在内部添加了 40 条地线, 用以缓解电磁干扰。早期的 40 芯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