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农村生态旅游规划浅析生态旅游规划摘要:如何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旅游业,一直都是中国和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点研究问题,生态旅游规划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我国生态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生态旅游规划的实际案例,最后提出对我国发展生态旅游规划的前景和展望。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规划;发展历史;发展前景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106-020引言生态旅游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并于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被确认与采纳,从此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尽管国内外对于生态旅游的概念有这不同的定义,但是总体来说可以为:旅游地受人类干扰破坏很小的地区,当地居民、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有很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且旅游本身的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发展,并且对旅游者和当地的社区起到环境教育作用。对于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的方法的研究,则主要借鉴和参考的旅游规划的一般程序和管理原则进行。目前,国内外旅游规划的主要思想方法有:门槛分析法、社区法、可持续发展思想。1我国生态旅游规划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成立旅游事业的管理,同时出现了旅游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等。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旅游业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发展旅游,规划先行”成为共识,旅游规划出现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区点规划齐头并进的新局面。在理论研究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全面的迅速发展。如刘忠伟等(2001)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的应用,并且从旅游供给方、需求方以及二者的综合层次方面考虑;钟林生(2004)系统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领域;杨尚(2008)以河南省淇县金牛岭森林公园为例,通过引入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理论,对景观资源进行生态旅游阻力评价,构建生态旅游地分区规划的新模式。2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生态旅游规划是为生态旅游服务的项目,所以在设计规划之前,有必要搞清楚生态旅游的特点,以及与传统的旅游规划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生态旅游规划代表了当前规划的方向,是现代规划思想的集中反映与体现,它既是对于传统的旅游规划方法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又与之存在有很大的区别。总体来说,有以下三个具体的特点。、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那么就需要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方面的共同效益去考虑,使得他们之间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注重环境承载力、生态旅游业、生态环境保护、社区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旅游之间的平衡发展,实现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系统以及其附属项目之间的协调发展。,其自然的特性非常明显。这是因为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游客在生态旅游活动中,强调的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因此,大多数生态旅游区域都是相对原始,并且地方文化浓郁的地区,游客也比较愿意到那些受人类干扰较少的,野生自然保护区去旅游活动。,明确反映出保护自然的要求和责任。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引用生态学规律,并且合理的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一般来说适合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往往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自然保护区纷纷对外开放,进而成为开展生态旅游的热点。但因为生态旅游规划的不完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