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掌握特殊文言现象,能疏通文意。2、梳理文章结构,学习魏征巧妙的劝谏艺术。3、背诵全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史学家、(今属河北)人。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曾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参预朝政,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史称“诤臣”,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名言。魏徵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徵敢于犯颜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徵“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作者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武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背景文体常识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用以给皇帝提建议、献对策、报告情况、说明问题等。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其特点是文辞精炼、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讽、谏、谤、讥、说”区别文体常识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指责别人的过失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回忆我们学过的古代文体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议论文)《出师表》《陈情表》2、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马说》3、记,包括: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记叙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4、铭,铭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陋室铭》5、序(叙)是一般的序言,放在书的前面;跋则放在书的后面,即后序。《兰亭集序》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送东阳马生序》6、赋,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阿房宫赋》7、论,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重大事件或社会等问题,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六国论》《过秦论》*思通篇只重一“思”字——《古文观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什么?为什么思?怎么思?结果如何?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