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油层物理学
Physical Properties of Petroleum Reservoir
目录
第一章油藏流体的物理性质
第一节储层烃类的相态
第二节油气系统的溶解与分离
第三节天然气的高压物性
第四节地层原油的高压物性
第二章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
第一节砂岩的粒度组成及比面
第二节储层岩石的孔隙性
第三节油藏岩石的渗透率
第四节储层流体饱和度
第五节砂岩胶结物及胶结类型
第六节毛管渗流模型及其应用
对油藏的初步认识:石油深埋在地下岩石孔隙中
前言
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油田开发的好坏(与油藏性质、开采技术有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油藏的认识程度。
表1 2003年世界主要国家石油储量及消费国的排名
世界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和年产量
世界石油消费国的前五名(亿吨)
地区
探明可采储量(亿吨)
年产量
(亿吨)
序号
国别
年消费量(亿吨)
约占全球产量%
中东
990
1
美国
欧洲及独联体
146
2
中国
中南美
146
3
日本
非洲
135
4
德国
北美洲
88
5
印度
亚太地区
64
合计
1569
合计
时间石油产量石油年消费净进口
1990年
2002年
2003年
从93年开始成为石油进口国,进口量增长很快。03年成为第二大石油进口消费国。
我国油气发展面临的问题:石油需求量大,供需矛盾逐渐加大。
世界石油生产及需求状况:
表2 我国油气地质储量及可采储量(2003年)
地区
石油地质储量
石油可采储量(亿吨)
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亿吨)
天然气地质储量(亿方)
天然气可采储量(亿方)
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亿方)
东部地区
3496
1900
1759
西部地区
26331
17412
14553
海上
3920
2689
2497
全国
33747
22001
18809
油藏物理
石油地质、有机化学、化学原理
渗流力学油藏工程
油藏数值模拟采油工程
我国老油田油田:多数已进入开发中后期,含水高(很多>90%),但采出程度低(陆上15-40%,海上油田<18%);
油田开发现状:
新油田逐渐转向特殊油田的开发(稠油、低渗、裂洞、海上)。
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对基础知识、综合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1949年,“采油物理原理”
把以前关于油藏岩石、流体物性方面的概念与研究成果系统化和理论化。
1956年,“油层物理基础”
该书是“油层物理”从采油工程中单独分科的起点,随后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
60年代末,洪世铎在卡佳霍夫课本的基础上,首次在国内编著中文版“油层物理基础”。从此油层物理在国内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98年编写了目前使用的课本,目前已经过三次修订,在全国各油田及部分石油院校使用。
“油层物理”起源:
最早研究内容与油藏工程混在一起。
(4)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
Fundamentals of Enhanced Oil Recovery
油层物理主要内容(Contences):
(1)油藏流体(油、气、水)的高压物性;
Properties of reservoir Fluids
(2)油藏岩石的物理性质;
Properties of Reservoir Rocks
(3)饱和多相流体的油藏岩石的物理性质;
Properties of Porous Medium Containing Multiple Fluids
特点:概念多、实验性强、较抽象。
参考书:
1、洪世铎«油层物理基础»;
2、何更生«油层物理»;
3、杨胜来、魏俊之«油层物理学»;
最后成绩:考试70%+平时10%+实验20%。
考试形式:闭卷,以基本概念及其应用为主。
第一章油藏流体的物理性质
油层:能储集油气、并能让油气在其中流动的多孔介质。
油藏:深埋在地下的油气聚集的场所。
单一圈闭、统一的水动力系统、统一的油水界面。
油田:一个地区地下所有的油藏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