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马哲的相关名次解释名词解释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3、联系:是指事物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4、矛盾:是反映事物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畴。5、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6、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7、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8、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9、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10、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11、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二、简答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容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2)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市区存在的前提;矛盾双方的互相利用、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3)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5、量质变辩证关系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6、辩证的否定(事实是扬弃)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我的否定,是事物的部矛盾运动的结果;B、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C、辩证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7、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2)实践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