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4
文档名称:

3EAM--设备管理解决方案.doc

格式:doc   大小:8,204KB   页数:6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3EAM--设备管理解决方案.doc

上传人:wwlgqnh 2020/8/4 文件大小:8.0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3EAM--设备管理解决方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EAM-设备管理解决方案一、 设备管理的历史发展进程 41) 事后维修(第一代) 42) 预防维修阶段(第二代) 53) 设备系统管理阶段(第三代) 64) 各种方式并行阶段(第四代) 75) 从预知维修到状态维修 81) 预知维修 82) 状态维修 93) CBM 94) 状态维修技术 106) TPM重要名词术语释义 107) TPM的效果 148) TPM广泛的适用性 149) TPM的目标 1510) 现代故障监测诊断技术 1611) EAM--设备管理理念的信息化载体 1812) EAM拓展应用--以设备状态做为支撑的发展趋势 1813) 现阶段的EAM 181) EAM的成熟与应用 182) EAM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9二、 EAM各行业现状分析 191) 设备管理现状 191) 先进的设备与落后的管理方式相矛盾 192) 企业设备管理缺乏系统性 203) 设备系统组织体制 204) 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205) 基础数据、维修工作标准的编制、编码体系使用及完善情况现状 216) 检修的管理现状 217) 设备状态的管理现状 218) 备件管理现状 229) 设备管理制度现状 222) EAM的分化 223) EAM应用领域行业延伸 234) 各行业EAM所走的弯路 231) 急于求成 232) 领导的更替 243) 信息系统冗余 245) 企业对EAM产品平台化的强烈需求 246) EAM在建设中对现状问题的解决方案 24三、 EAM信息化平台阶段建设方案 261) 设备管理系统结构图 262) EAM系统功能特色 273) EAM建设四阶段划分 284) 第一阶段:设备资产、状态数据、运行档案数据上线 281) 前言 292) 建立设备档案,制定组织单位唯一编码,建立设备树 313) 专业且系统的对设备进行测点布控,点检标准的应用 314) 合理设置监控点采集参数 325) 设备状态数据的有效不间断的采集。包括离线、在线数据按标准执行 336) 状态数据分析 357) 设备点检体系与绩效考评的数据联系 358) 完成异常记录信息化处理闭环 369) 建立建全交接班信息化无遗漏交接制度 3710) 发挥专检班专业作用,做好专检班工作与倒班工作无缝联合 3811) 同步生成故障记录,停机记录等设备运行档案数据 3812) 针对设备的预防性维护数据建库 3913) 短期目标长期目标 405) 第二阶段:设备检修子系统上线 411) 企业设备维修业务流程的系统集成整合 422) 检修项目作业标准,检修技术标准建立。与绩效影响系数内在数据联系的建立 423) 设备状态预警数据、缺陷数据形成检修项目,制定责任人绩效考评基础数据。 434) 形成备件需求,遗留备件消耗痕迹,形成备件消耗台帐。 445) 检修项目的计划汇总 446) 检修工单的制定 457) 检修项目的验收,预警数据、缺陷数据的自动闭环 458) 检修项目绩效考评的自动完成,责任人完成的效率、质量情况属绩效考量因素: 469) 短期目标长期目标 466) 第三阶段:设备备件计划、采购、库存子系统上线 461) 备件编码的统一制定、备件信息数据的导入建库、备件类别库的制定 472) 仓库信息的建库、库存数据的盘点导入建库 473) 备件需求计划的流程定制,及应用 484) 备件入、出库的应用 485) 备件消耗与检修的自动关联流程应用 496) 备件报修流程的应用 497) 备件消耗、成本、库存相关统计报表的生成,提供采购决策。 497) 第四阶段:绩效考评工作开展 501) EAM引入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502) 点检绩效分析 513) 预防维护工作绩效分析 52四、 设备管理四大要点之间的关系 52五、 EAM信息化建设实际应用案例展示 531) 信息中心 532) 基础数据维护--系统运行的基础 543) 固定资产 544) 状态管理 555) 运行管理 586) 维修工程 597) 统计查询 60设备管理的历史发展进程事后维修(第一代)兼修阶段 分工淡化坏了操作工=维修工才修专修阶段分工清楚不坏我操作,你维修不修事后维修就是企业的机器设备发生了损坏或事 故以后才进行修理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刚刚开始时,由 于设备的简陋,一般都是在设备使用到出现故障时才 进行修理,并且是由有经验的操作工人自行修复,这 就是事后维修制度。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生产的 发展,设备的数量和复杂化程度增加,设备修理的技 术要求越来越高,修理难度越来越大,原有的操作工 人兼做修理工人已不能满足要求,因此,逐渐从操作 人员中分离出一部分人去专门从事设备的维修工作, 随之也产生了较简单的设备管理。预防维修阶段(第二代)计划预修制强调计划性维修(前苏联) 强制计划过剩预防维修制强调预防性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