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篇药物制剂的基础理论
第八章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内容提要
药物溶液的形成是制备液体制剂的基础,药用溶剂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注射用非水溶剂,其种类、用量均受限制。药物的溶解性是决定能否形成溶液剂的首要条件。
因此,本章对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增溶方法、测定方法等进行了讨论;药物溶液的性质必须满足药用部位的要求,渗透压、pH、pKa、表面张力、粘度、澄明度等是液体制剂的重要质量指标。
结合药典的要求对其测定方法及原理作简要说明,而有些内容在其它相关章节里进行介绍。
药物溶液的制剂有注射剂;
内服的有合剂(mixtures)、芳香水剂(aromic waters)、糖浆剂(syrups)、溶液剂(solutions)和醑剂(spirits)等;
外用的有洗剂(lotions)、搽剂(liniments)、灌肠剂(enemas)、含漱剂(gargarisms)、滴耳剂(ear drops)、滴鼻剂(nose drops)和溶液剂(solutions)等;
另外尚有高分子溶液如右旋糖酐注射剂等代血浆制剂;缔合胶体溶液是表面活性剂药物溶液,如氯己定溶液等。
第一节药用溶剂的种类与性质
一、药用溶剂的种类
(一)水溶剂
水是最常用的极性溶剂。其理化性质稳定,能与身体组织在生理上相适应,吸收快,因此水溶性药物多制备成水溶液。
(二)非水溶剂
药物在水中难溶,选择适量的非水溶剂,可以增大药物的溶解度。
、丙二醇、甘油、1,3-丁二醇、异丙醇、聚乙二醇-200、-300、-400、-600、苯甲醇等。这类溶剂多数能与水混合。
、4-羟甲基-1,3二氧戊环、5-羟基-1,3二氧戊环等,能与水、乙醇、酯类混合。
、二乙二醇二甲基醚,能与水混合,并溶于乙醇、甘油。
、二甲基乙酰胺、正-(羟乙基)乳酰胺、N,N-二乙基乳酰胺、N,N-二乙基吡啶酰胺等,能与水混合,易溶于乙醇中。
、乳酸乙酯、油酸乙酯、乙酰丙酸丁酯、苯甲酸苄酯、肉豆蔻酸异丙酯等。
、玉米油、芝麻油、花生油、红花油等,作为油性制剂与乳剂的油相。
,能与水、乙醇混溶。
二、药用溶剂的性质
溶剂与药物的性质直接影响药物的溶解性。溶剂的极性大小常以介电常数和溶解度两个参数的大小来衡量。
(一)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
溶剂的介电常数表示在溶液中将相反电荷分开的能力,它反映溶剂分子的极性大小。介电常数借助电容测定仪,通过测定溶剂的电容值C求得,是个无因次的数值,如式(8-1)所示。
ε=c/c0 (8-1)
式中,C0——在电容器中以空气为介质时的电容值,通常测得空气的介电常数接近于1。常用溶剂的介电常数数据如表8-1,介电常数大的溶剂的极性大,介电常数小的极性小。如表8-2。
表8-1 一些溶剂的介电常数(20℃)
溶剂
介电常数
溶剂
介电常数
H2SO4
110
C4H9OH
HCONH2
109
C5H5N
H2O
ClCH2CH2Cl
HCOOH
CH3COOH
H2NNH2
C6H5Cl
HCON(CH3)2
CHCl3
CH3OH
C6H6
C2H5OH
CCl4
CH3COCH3
n-C6H14
(CH3CO)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