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生态建筑材料》——论建筑材料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技术途径摘要: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现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和谐发展是整个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城市化进程的研究,城市生态建设的探索,阐述了生态建筑对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性,讲述了生态建筑的设计标准和道德基础,要求建筑设计师关注生态建筑设计,并积极利用和推广生态环保建筑材料的应用,为改善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寻找一个新的设计理念与途径。关键词:建筑材料;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它把传统的动植物研究扩展为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其中共生和再生则表明了不同物质之间的合作共存和互利关系,以及自然界中物质资源的有限问题。而所谓的生态建筑[1][2],是用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建筑设计。它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其自身要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它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二十世纪60年代生态学迅速发展并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形成多种边缘学科。其中生态建筑学就是生态概念在规划和建筑领域的体现。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究,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3]: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所谓“生态建筑”,其实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建筑空间中各种要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取一种高效、低能、无费、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运用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以实现健康舒适环境、资源有效利用、和与自然环境相融共生的和谐统一,从生态建筑的概念以及中外生态建筑的实践上看,生态建筑有别于普通建筑的最为显著的特点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对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例如石油和煤炭等的依赖。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能源,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夏季降温,通过遮热设施来防止夏季过热,最终提高是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建筑用能约占我国能源消耗的1/3,且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建设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室内温湿度、居住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故在今后相当长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期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将稳步上升。,,%。目前我国建筑能耗所占能源总消费量的比例己从1978年的10%上升到28%,这一比值接近发达高,居住生活追求高舒适,但同时也比较注意环保节能,因此建筑用能稳当占当年全社会终端能源消耗的30%左右。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以上海为例,由于目前已建的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水平很低,能量散失严重,空调系统能效不高,建筑综合能耗是发达高,不仅浪费能源,而且造成季节性、时间性供电紧张,供电峰谷落差日趋增大。今夏的持续高温,上海地区日最高空调能耗达到500万千瓦,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