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简论杜甫叙事诗的抒情性.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简论杜甫叙事诗的抒情性.doc

上传人:lrrfsyq836 2020/8/6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简论杜甫叙事诗的抒情性.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简论杜甫叙事诗的抒情性摘要:杜甫叙事诗的抒情性首先表现在抒情的平民角度上,因而他的诗歌比其他诗人更加质朴而有力量。这一平民角度和民间立场源自于他一生流离失所、颠沛流离的生活道路,让他能够和百姓同呼吸、共命运。杜甫叙事诗的抒情性还表现在广泛性上,包含爱国之情、亲情、友情等各个方面,这些真挚的感情构筑了一个理想的人伦和谐世界。关键词:杜甫叙事诗抒情性感染力叙事和抒情向来都是相依相存的,从《诗经》开始就是如此。而杜甫惯用的写诗手法就是夹叙夹议,在叙事中发表议论,在议论的字里行间流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杜甫诗中的抒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一、抒情的平民角度杜甫和白居易的诗都是为百姓代言的典型,这种关心民间疾苦的精神在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细品起来,同样是忧国忧民,他们抒情的角度却大不一样。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本人写诗也的确遵循着这一原则,他的诗歌反映现实生活,讽喻社会,同情人民,语言特点也是直白如话,通俗易懂。这些都和杜甫的诗风类似,白居易的叙事诗抒情是站在官方的角度,或以居高临下的旁观者的角度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而杜诗抒情是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上感叹,以平凡人的视角真切抒情。《观刈麦》是白居易诗歌中有名的描写事实,同情百姓,讽喻社会的诗篇。全诗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喊出了劳动人民的心声。写作的最大亮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酷行为,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这几句是诗最后拔高思想层次的点睛之笔,诗人反思自己不事农桑、坐享俸禄,却没有做出任何有利于人民的好事而感到内疚。这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白居易是站在官方的角度对广大受苦受难的百姓表示同情,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感慨和哀叹。而杜甫则不然,杜甫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他也十分关注社会生活,但是他对百姓的态度与其说是像白居易那样“纡尊降贵”式的同情与施舍,不如说他是站在人道主义的角度,对百姓真诚地关心,与民同苦同乐,完全站在百姓的生活圈里,用手中的笔切实地抒发百姓真正的心声。杜甫经常采用的手法是,通过写自己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把空大的历史事件具体化,具体成身边的事件,然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后世的读者通过杜甫所描述的一时一地一事而做到一叶知秋,联想到整个社会的实际情况,使历史不再是空洞的战争胜负和,而是历史事件中真实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是百姓如何在乱世中苦苦挣扎。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杜甫既写了自家的切身之痛:“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痛恨自己无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又能够跳出一己的悲痛,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控诉和呐喊。相信这种饿死人的状况肯定不是个案,而是平民百姓经常遭遇的状况,要不然怎么会“里巷亦呜咽”呢?这种来自民间的真实写照才能经得住时间的洗礼,在千百年后读来,依旧可以感受那个时代人们在水深火热里挣扎的痛苦。这样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不是隔岸观火般的描述可以达到的效果。这就是杜诗比白诗更有魅力的原因所在。二、抒情的感染力及其原因正因为杜甫是切实站在民间的角度上抒情议论的,所以他的诗歌比其他人质朴而有力量;因为真实,所以大众更容易理解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