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doc

格式:doc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doc

上传人:janny 2011/5/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
内容提要:运用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比较方法和国际资料,对90年代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市场的成本竞争力进行了计算,并与我国的主要经贸伙伴以及竞争对手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每小时的劳动力待遇来看,即使调高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也是很低的;与劳动生产率的也是偏低的。当然,主要由于保险福利的过快增长,。
关键词: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国际竞争力
最近,国外有关我国出口竞争力的讨论较多,对于其影响因素和前景,看法不一。《日本工业新闻》(2003年4月7日)的一篇文章认为,由于中增长较快,与东盟各国相比,中国正在逐渐失去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与此观点相呼应,日本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政府人士(《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6月20日)认为,我上来增强出口竞争力。相反,美国《商业周刊》(2003年6月2日)报道,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又有廉价的劳动力,2003年中国有望取代墨西哥而成为美国的第二大进口国。有关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国际化讨论,已经引起我国有关方面的关注。在排除汇率因素的可能影响的基础上,本报告旨在对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需要说明的是,影响出口竞争力的因素,除了劳动力市场优势以外,还有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等。
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有关研究为本报告的国际比较提供了基础和可能。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为了满足各国政府、雇员和雇主组织对于世界劳动力市场信息的要求,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决定每两年编辑出版一期《劳动力市场关键性指标》。2002年出版发行的第二期报告(ILO,2002;以下简称劳工报告)分为九章,对有充分资料的国家和地区过去20年的劳动力市场的多种指标和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有两章专门讨论了一些国家(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国际竞争力,由于资料所限,有关这一主题的讨论涉及的经济实体不到50个。可能是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和劳动力市场以及迅速发展中的经济,有关国际竞争力的章节也包括了中国内地(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以下将内地简称为中国或者我国)。但是,由于劳工报告只收集到我国1997年以前的劳动力生产率数据,因此,不能完全依靠劳工报告,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全面的分析。
不过,基于这份劳工报告提供的方法论和数据,利用我国现有的一些统计资料和相关的调查研究成果,本报告对90年代(以1990、1995、1997和1999年为代表)我国经济(由于资料限制,选取制造业为代表)的劳动力成本竞争力进行了估算,并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本报告第一部分介绍主要的发现和有关建议,剩下的三个部分分别讨论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比较方法、有关我国竞争力指标的计算办法、以及计算统计结果的国际比较。
一、主要发现和建议
由于国际资料的限制和考虑到可比性,本报告只对90年代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为了较为全面地分析我国在该产业的竞争力,本报告还对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地位进行了讨论。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有关一些主要经济的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统计资料以及本人对中国相关数据的概算,对于90年代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的成本竞争力,可以作出以下几点判断:
第一,尽管在90年代末可能存在着人民币低估的问题,但是,即使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调高50%,与我国的主要经贸伙伴以及竞争对手相比,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仍然很低。
第二,在90年代,我国城镇正规单位职工的工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包括非工资费用的劳动力成本的增长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国际上,我国制造业非工资费用的快速增长和较高的比重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即使如此,与选取仍然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
第三,对于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计算,本报告选取的是正规单位的正规就业群体。实际上,据一些典型和个案调查的资料,城乡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的从业人员以及正规单位的零时工、劳务工等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远远低于本报告计算的水平。
第四,由于担心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成本竞争力,一些专家学者对于推行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的社会政策,持消极态度。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不适宜的。当然,我国劳动力待遇中的非工资成分过大的现象确实值得注意。为了尽可能地促进灵活就业和增强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对于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要控制,同时资金来源渠道不能过分依靠正规就业群体的缴费,可以考虑通过财政渠道解决一些保障项目的资金问题。
第五,国际上有关劳动力成本统计的技术和方法较为成熟,作为一个开放的负责任的政府,应该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实体的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