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1精选课件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国内分类:Ⅰ类(清洁)切口:缝合的无菌切口;Ⅱ类(可能污染)切口: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Ⅲ类(污染)切口:邻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2精选课件美国Altemier4类区分法: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3精选课件手术切口的愈合分级:甲级愈合(甲):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一期愈合;乙级愈合(乙):愈合处有炎症,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丙级愈合(丙):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者。4精选课件外科伤口的愈合过程中的临床表现:自然愈合伤口红肿伤口脂肪液化伤口感染5精选课件一、自然愈合(Ⅰ/甲、Ⅱ/甲、Ⅲ/甲):伤口边缘对合整齐,无明显的红肿反应,伤口愈合良好。6精选课件二、伤口红肿(Ⅰ/乙、Ⅱ/乙、Ⅲ/乙):伤口出现红肿、甚至形成血肿、积液,但尚未形成脓肿;这类伤口愈合欠佳,需进一步的外科处理如加强换药、湿敷、理疗等,使伤口达到自然愈合。7精选课件三、伤口脂肪液化多见于肥胖病人或使用电刀切割后。这类伤口需敞开,采取置入凡士林纱布引流等措施方可达到正常愈合。8精选课件四、伤口感染多由Ⅰ/丙、Ⅱ/丙、或Ⅲ/丙的伤口转化而来。伤口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有波动感表明已形成脓肿。感染较深时,局部炎症表现不明显,但疼痛、触痛明显,同时伴有肿胀、肿块或硬结及全身症状等。此类伤口须经开放、清创、引流、换药等处理方可愈合。9精选课件感染性伤口的处理早期伤口感染中期伤口感染后期伤口感染外科窦道、瘘管、溃疡10精选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