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作者:————————————————————————————————日期: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一、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框架国民收入初次分配(1)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领域内部进行的分配。通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劳动者、政府、企业三者的原始收入。(2)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1)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形成的原始收入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进行分配的过程。通过再分配,不直接参与生产活动的社会成员或集团从参与初次分配的社会成员或集团那里获得收入,这种收入又称派生收入。(2)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四个渠道国家预算劳务费用价格调整银行信贷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是慈善公益组织建立在志愿性的基础上,以募集、自愿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分配,它依靠“精神力量”,奉行“道德原则”。国民收入三层次分配之间的关系在国民收入分配的三个层次中,初次分配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起点,是原始分配,对整个分配过程及分配关系形成的基础性作用;再次分配是对初次分配的调整,以政府调节来弥补市场分配的不足;第三次分配则是对再次分配的补充,以民间捐赠来弥补政府调节的不足。二、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基本制度和分配状况(一)基本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质上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二)分配状况1、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2、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居民收入出现下降趋势;3、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居民个人收入分配状况的衡量——洛伦兹曲线居民个人收入分配状况的衡量——,2000—2010年,%%。%提高到18%%%,%%。全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状况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的国际比较国家年份劳动报酬占比(%)营业总盈余占比(%)生产税净额占比(%)(1)在“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下,通常用收入法(也称分配法)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构成来解析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2)收入法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原始收入:劳动者所得政府所得企业所得(三)如何看待当前的收入分配状况关键是要区分两类性质不同的收入差距:一类收入差距发生在普通劳动者之间,主要是因不同部门、地区、行业之间劳动者的素质或贡献和生活费用的差别造成的。这类收入差距的产生有其合理性,体现了按劳分配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但其中也存在不合理因素,比如,许多私有企业工人工资长期低于生存工资水平,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在相当程度上由劳动者自身承担;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约束机制不够健全,高管人员收入水平和职务消费缺乏有效约束,等等。另一类收入差距是由财产占有(包括生产资料、房地产、各种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上的差别造成的。这类收入差距是多种所有制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为保障和政府的有效调节,而是按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任其发展,则会导致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不是劳动收入,而是财产收入。三、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