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樊杰:中国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嘉宾: 樊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策划: 存富中国科学院总编辑 主持人: 建辉科学时报社资深编辑 主持人:首先欢迎发改委“主体功能区规划案研制”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樊杰研究员到中国科学院来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年7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一个文件,容是在全国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工作,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主体功能区规划,它的功能体现在什么地,跟以往的规划有什么不同? 樊杰:主体功能区域规划,是建国以来第一次由国务院作为重要政府工作部署的、在全国围开展的综合性的空间规划工作。过去也有过类似的空间规划工作,但往往都是先编制规划,再经过有关主管部门的审批。国务院在此次主体功能区域规划之始,就对规划原则、规划目标、规划的重点任务以及规划的操作程序,进行统一部署,从级、省级分层推进、全面开展。 在一国围,各个区域由于自身发展条件的差异,在全国空间开发、国土资源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一般把每个区域所发挥的作用称为它的功能。比如我国东部地区,除了具有支撑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引领中国改革开放的功能,还具有生态和环境意义的功能。再比如我国西部位于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具有为生态环境保育、下游地区以及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生态屏障的功能,同时这些地区也需要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从而也有经济功能。总而言之,任一个区域,既承担着社会经济发展领域的功能,又承担着资源合理开发、生态保护领域的功能。所以,每个区域的功能是多样的、综合的。在进行空间规划的过程中,科学认识、合理培育、充分发挥各个区域的综合功能,是开展任一个空间规划的重要出发点。 当前,我国发展的主导目标,仍然是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持续、健康、协调的发展,而在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空间开发无序的问题。空间开发无序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面:一面是城市化的盲目性;另一面是区域开发的无序性。空间开发无序的问题因规划不科学引起,一方面是城市化的盲目性,一方面是空间开发的无序性。 城市化的盲目性,其核心症结就在于,人们忽略了每一个城市自身发展条件的约束和发展的规律,盲目地追求把城市做大。一些城市可能不具备做大的条件或者不具备按照这么高速度做大的条件,却人为地把城市做大,势必会造成形式上的城市规模在扩大,而实质上并没有实现城市的发展。人口从身份上变成了城市人口,土地从形式上划成了城市用地,但新增城市人口并没有实现在就业上有保障地转换,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城市生活的质量和城市发展的效益。 另一面是关于区域开发的无序性。区域开发的无序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欠发达地区,突出表现为盲目开发不应该开发的区域。这种开发势必是以牺牲昂贵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为前提的。 空间开发的无序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空间开发的无序性,out-of-orderdevelopment因此,解决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空间开发无序的问题,是当前进行空间规划以及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一个核心目标。围绕着这样的目标,我们要评价在960万平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哪些区域应该是成为未来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点区域?哪些区域不适于集中人口和经济、成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域?基于这样的思想,提出了主体功能的概念,即在中国未来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中,每个区域应该扮演的主要角色。 根据是否成为重点承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依据:能否成为重点承载工业化和城市化。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另一类是保护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包含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遗产地等。,将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两大类区域。一类区域的主要功能就是要承载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活动,我们称之为开发类地区。另一类就是不适宜在未来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我们就称之为保护类地区。这两大类区域又可以细分。其中,开发类区域可以分为两种区域,一种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经济水平高,城市群发育程度高,未来应当通过转变增长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目标,我们把这种开发类区域称为优化开发区域。另一种区域是未来人口集聚、推进工业化的重点地区,目前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像沿海几大比较成熟的城市群区域那样的发展程度,但具有一定的国土空间开发基础,具有进一步集聚人口和发展工业的条件,称之为重点开发区域。与此相对应,保护类区域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全国意义的重要生态功能,或者是生态脆弱程度比较强的区域,这些区域不能进行大规模人口集聚和工业化,我们称之为限制开发区域。还有一种区域是禁止开发区域。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发布的文件里,明确指出禁止开发区域就是依法设立的各类保护区,包括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