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doc

格式:doc   大小:127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doc

上传人:ipod0b 2020/8/16 文件大小:1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者:————————————————————————————————日期: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劝贤行孝隐恶扬善作者姓名:叶生发专业:汉语言文学主考学校:__兰州大学__准考证号:230102101761指导教师姓名职称:郭茂年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2012年3月10日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论文XX专业劝贤行孝隐恶扬善Advisevirtuousandfilialpiety,concealthesocialevilsandpraisepeople’smerits论文作者(中文)叶生发论文作者(拼音)YeShengFa目录内容摘要……………………………………………………(Ⅰ)正文目录……………………………………………………(Ⅱ)注释………………………………………………………(Ⅲ)参考文献……………………………………………………(Ⅳ)附录………………………………………………………(Ⅴ)后记(致谢)………………………………………………(Ⅵ)劝贤行孝隐恶扬善—凉州贤孝渊源流布及艺术特色叶生发内容提要:凉州贤孝又称"凉州劝善书",是流布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城乡及毗邻的古浪、民勤和金昌市永昌县部分地区的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民间曲艺说书形式。它形成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元末明初。凉州贤孝主要以述颂古今英雄贤士、淑女烈妇、孝子贤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为主。寓惩恶扬善、谕时劝世、因果报应等主体于其中,故名为贤孝。凉州贤孝有着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贤孝充溢着古老纯朴、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凉州贤孝的语言唱词以凉州方言为主,通俗幽默,风趣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又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凉州贤孝的音乐充满着浓郁鲜明的地方特色,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唱腔曲牌,吸收了“凉州杂调”和地方民歌的丰富营养;凉州贤孝具有广泛的人民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和喜爱。虽然凉州贤孝面临着经济转型时期民俗文化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但是,凉州贤孝艺人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如今,凉州贤孝艺术枯木逢春,对于它的探索研究,正全面展开,不久之后,这朵凉州大地绽开的艺苑“奇葩”,将会散发出更加诱人的清香。关键词:凉州贤孝独具风格经久不衰“奇葩”绽放“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1]作为一种植根于武威民间的古老说唱艺术,凉州贤孝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感召力。一踏上凉州的土地,不论乡里城里,农舍庭院,田间地头,还是街头巷尾,茶坊酒肆,只要是人群聚集之所,几乎随处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幅乡土味十足的民俗风情画:一位或几位双目失明的盲艺人,抱着三弦、拉着二胡、敲着串铃,席地而坐,边奏边唱。周围或蹲、或站、或坐,围满听众。盲人那动听的演唱,时而低沉、时而高扬、时而欢乐、时而悲情。人们的心被贤孝的声音紧紧地牵动着。或怒、或喜、或悲、或愁,或低迷沉思、或感叹唏嘘、或交头接耳、或自言自语……千百年来,凉州人就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这种乡土艺术的浓郁氛围里,用自己的独特感受,咀嚼着人生的酸甜苦辣。一、凉州贤孝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内容丰富的曲目凉州贤孝以这样朴素的民间演唱形式,作为一种通俗古拙的审美对象而存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凉州贤孝广泛流传于武威城乡,在与武威毗邻的古浪、民勤、景泰、永昌等地也有着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凉州贤孝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演唱形式。最早产生于何时难以定论,老艺人们师徒相传、口传心授,民间传说大多认为它起源于秦朝。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后开始大规模修筑万里长城,全国各地的青壮年都被抓去服劳役,唯有盲人百无一用。于是秦始皇就下令把盲人抓去以肉身垫筑长城。这件事被人类的始祖伏羲皇帝知道了,他便假扮成一位盲艺人来为秦君献唱,在歌功颂德的同时,非常委婉地道出了盲人生活的痛苦和艰辛。秦始皇被盲人高超的弹唱技艺所感动,同时也对盲人的艰难处境产生了恻隐之心。此时恰逢皇后突患怪病,始皇悬诏天下为皇后求医治病。伏羲皇趁机点化盲人占卜医药之术,接诏前去,治好了皇后的病。秦始皇大喜,立即赦免了天下盲人之罪。后伏羲皇又教会盲人弹唱技艺,封他们为“师傅”,准许他们在人间任意卖唱维持生计。从此,就出现了以盲人专业卖艺演唱的“瞎弦”这个职业。贤孝艺人后来奉三皇为始祖(天皇、地皇、人皇),进三皇庙烧香,就与这个传说有关。从三弦这件乐器的渊源,亦可推断盲艺人弹唱卖艺始于秦始皇时代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清代毛奇龄《西河词话》曰:“三弦起于秦始,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鼓鼓。唐时乐人多****之,世以为胡乐,非也。”[2]秦汉时,守边的戌卒把有柄的小摇鼓加以改造,在上面拴了丝线,放上弦码,制成一种圆形、皮面、长柄、可以弹拨的乐器,这就是三弦的前身,成为“弦薣”,最早在北方边疆的军队中流行。唐崔令钦《教坊记》中出现过三弦之名,但其形制却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