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报告20xx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稳步上升,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xx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分别达万辆和万辆,远超20xx年整体水平。新能源汽车行业投资继续高涨,国内外资源加速整合,企业创新势力迅速布局、市场需求不断升级,市场特征也逐步明晰。一是投资热情不断高涨,地方和企业投资不断加大;二是国内外资源加速整合,新势力企业加快布局,如江淮与大众合作等引起行业热议;三是市场需求不断升级,市场可选择产品逐步丰富,消费热情迅速提升;四是私人和单位用车领域市场占比快速提升,20xx年市场占比达到68%;五是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持续高涨,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六是国家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政策,规范行业管理,新能源汽车产业亟须加快调整和适应;七是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正围绕着国家的战略需求,逐步建立了既适应当前需求又能引领发展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数小幅提升,但仍需努力20xx年,受益于相关政策的不断落实和新能源产品技术性能的不断成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数有所提升,但综合排名仍居第四位,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逐渐缩小。除显示竞争力排名第一外,其他几项指标相比主要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基础竞争力较弱、成本偏高、基础设施相对不够完善、关键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等方面,从而造成产业、企业和产品竞争力都较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数在5个国家中排名第四。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数为,是美国的%,日本的%,德国的%,韩国的%20xx年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数排名第一,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中国新能源汽车指数排名取得一定进步,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车持续的政策支持和产销规模的快速增长。虽然20xx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数在5个国家中排名第四。但从分项指标看,只有新能源汽车显示竞争力排名第一,其他分项指标排名均不高,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根基并不十分牢固。在政策环境竞争力方面,虽然政策力度全球最大,但基础创新环境不足,应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同时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和共性技术攻关政策的扶持力度。在产业支撑力方面,我国虽然有较强的全产业链配套体系,但主要在国内市场配套,进入国际市场配套体系的较少,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同时,我台、装备开发和制造能力以及企业前瞻性投入方面继续加强和提高。随着政府部门对新能源汽车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近两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速度和市场需求量大幅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景看好。我国新能源汽车推荐性标准体系逐渐完善,将与强制性标准结合向纵深发展蓝皮书指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基本建立了完善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在促进技术进步、引导产品研发、规范行业、推进市场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的战略规划要求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同接轨。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在企业、科研、高校等多方力量的参与和推动下,在新能源汽车区别于传统汽车的特殊方面,建立了既适应当前需求又能引领发展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经过十余年的科研攻关和产业化积累,我得到大幅提升。 为引领、指引产业发展,汽车行业制定了一批与技术和产品相适应的标准。为更好地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国家制定了各种扶持和激励政策,也为规范企业生产和产品质量制定了准入条件,这些政策和规定的落地实施,依靠技术标准对产业和产品做出的规范化,需要引用大量的技术标准。因此,标准体系的制定和完善成为行业工作的核心,新能源汽车标准相互引用、相互协调,形成了完善的标准体系。从标准化对象角度区分,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主要由基础通用标准、整车标准、关键系统及部件标准和接口及设施标准四个部分组成。在关键系统及部件方面,主要包括动力蓄电池、燃料电池系统及驱动电机系统标准。现有新能源汽车标准的服务范围,全面涵盖了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零部件配套企业及相关机构。从标准性质角度区分,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当前均为推荐性,这符合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阶段的现实需求。下一步,将在电动汽车安全性方面,根据现有经验,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以区分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属性。安全性是电动汽车标准的核心内容。电动汽车安全问题主要来源于动力电池的高电能以及车辆的高压电路,从系统结构上划分,分为动力电池安全、整车安全和充电安全。目前,在动力电池安全性方面,已经发布实施了GB/T《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和GB/T31485-20xx《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前者是车辆对电池系统级别的安全性要求,后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