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文学翻译系统规范研究路径文学翻译论文.doc

格式:doc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文学翻译系统规范研究路径文学翻译论文.doc

上传人:tswng35 2016/4/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文学翻译系统规范研究路径文学翻译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文学翻译系统规范研究路径文学翻译论文一、引言翻译既是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过程,又是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流过程,也是一个深含译者目的、为译语文化带来变革的过程, 其必然涉及到不同语言、文化以及其所承载的原文与译文,作者、译者和读者等主客体因素。而不管是影响译文的内在语言因素, 还是外在的社会文化规范因素, 都必须通过译者的中介作用才能具体体现在译文中。作为翻译活动的核心主体, 译者在翻译对象的选择、作品的理解和阐释、翻译策略的选择、语言文化的创新及翻译产品在译语文化环境中的影响等方面对译文起着重要作用。当然, 研究译者的主体作用, 必须联系到其在三元( 原文、译者和译文)、诸“者”( 作者、读者、委托者、译评者、译文使用者等与翻译过程有关的其他人员) 关系的视角( 胡庚申, 2004) ,及三“规范”(原语、译语规范及译者认同的规范) 与规范自身的三层次划分( 主导规范、主流规范与支流规范)。只有正确认清译者在诸环节的位置, 才能解释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诸种选择。自系统规范理论被引入翻译研究以来, 从佐哈尔、图理、切斯特曼、赫曼斯到勒菲威尔一直在不断拓宽并加深翻译研究, 不论是某时期翻译的总体行为, 还是译者个体的翻译行为, 大部分翻译现象都可以被纳入系统规范的框架中加以解释。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却存在着简单化、机械化的倾向,没有理清文学翻译系统规范理论本身之间的关系及其各自的理论基点和应用范围, 这导致其在解释大量翻译现象的同时, 也存在着大量不能用其解释的方面, 造成了其在应用上的自相矛盾之处,国内已有学者对此做过具体论述( 谢世坚, 2002; 邵璐, 2004; 张南蜂, 2008) 。由此引发的诸种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在不同历史时期, 译者的翻译行为是否仅仅受制于外在规范的影响? 同一文化语境内部的不同译者基于同一原作的译文彼此差异为何如此之大? 同一译者在受制于不同时期规范因素影响的同时,为什么在译文中表现出相同的语言翻译策略与思想倾向? 种种翻译现象都清楚表明,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视域中的复杂多变的翻译行为很难在规范的框架中全部加以解决, 这要求我们回归译者, 看是否能从译者自身的角度来解释其翻译行为, 而不能仅仅止步于分析某一时期文化中的主流规范, 并进而将译者的行为简单地认为是遵循特定时期主流规范的行为。以上种种现象都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译者主体性及其与系统规范结合的具体途径, 在克服以上矛盾的同时, 从新的角度来阐释两者之间的关系。二、描述规范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就译者身份地位、主体性构成因素、主观能动性发挥及翻译主体间性等方面做了不同程度的探讨, 其关注点多集中于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原文读者、阐释者及创造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问题, 而就其对译本选择、文化意图与译者自身的美学、意识形态观点之间的关系等研究相对阙如。国内研究多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切入来解释译者主体性,采用以译者为中心的阐释学、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不同视角介入翻译研究, 尤其是文化转向以来, 译者作为文本意义建构者的主体地位得到空前的强调, 彰显了译语文化的影响与译者作为改写者的能动作用。这为翻译研究开拓了新空间, 采用客观描述的方法来具体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翻译现象, 并把译文放置到社会环境中去研究制约其的意识形态、赞助人等规范因素。这能够解释某些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