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阿Q正传鲁迅“阿Q”已成了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我们自嘲或讽刺他人的用语。《阿Q正传》究竟有什么深远意义?阿Q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阿Q精神包括哪些内容?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吧。名人:阿Q年龄:三十出头籍贯:不详身份地位: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工作:打零工外形特征:头上有癞疮疤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生平最得意的事:欺负小尼姑生平最恼火的事:1、向吴妈求爱,被拒2、让小D抢了饭碗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进过城并看过杀头最受人欢迎的时候:从城里带东西回来的日子生前最后一句话: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口头禅:妈妈的解读写作背景《阿Q正传》发表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署名巴人,载《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小说共九章。鲁迅自述:创作本篇“实不以滑稽或哀矜为目的”,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命运的描写,着重揭示了由于长期的屈辱地位和统治阶级思想的毒害而造成的精神胜利法这种不能正视现实的性格特征。作品把这种变态性格和心理,作为当时大多数国民具有的精神弱点加以暴露和批判,目的在于“引起疗救的注意”。小说用艺术形象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在客观上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简介小说各章节内容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出阿Q从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自决。五、生字词:行状(泛指人的经历)舂chōng米伶líng仃(孤独)崇拜(尊敬奉承)自负(此为自以为了不起)癞疮chuāng疤讳huì说(因为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撩liáo(挑逗,招惹)口呐nè(嘴笨,言语迟钝)虫豸zhì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好事)根柢dǐ(根底)擎qíng起热刺刺lá口碑(比喻众人口头上的称颂)托庇(依赖长辈或有权势的庇护)穿凿zhuó(附会,牵合,使之勉强通过)醉醺醺xūn虱shī子出言无状(说话时超越了自己的身份、地位,显得无礼)跄跄qiàng踉liàng踉奚xī落(用尖刻的话说别人的短处,使难堪)小觑qù(小看)无可适从(也作无所适从,不知道依靠谁好;不知道按哪个方法做才好。)唾骂敌忾kài(即同仇敌忾,全体一起痛恨敌人。忾,愤恨)晦huì气(倒霉)阿Q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小说的时代背景《阿Q正传》写于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后不久。资产阶级领导的起义革命——辛亥革命,已经过去整整10年,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中,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也在深入开展。“文学研究会”应运而生,挑起了“为人生的艺术”的大旗,这时的鲁迅,经过上下求索,已经摆脱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给自己带来的苦闷和彷徨,决心甘听将令,为革命呐喊助威了《阿Q正传》就是在这种政治氛围中产生的。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说:我“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未能忘怀于当日寂寞的悲哀,这恐怕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