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松山湖环境调查报告.doc

格式:doc   大小:658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松山湖环境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2072510724 2020/8/20 文件大小:65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松山湖环境调查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松山湖环境调查报告组长:杨维君组员:刘东旭、湛伟杰、张海丽、孙丽怡、李镜荣 目录序言-----------------------------2页 目的-----------------------------2页松山湖环境概况-------------------2页绿道规划调查---------------------3页五、垃圾处理情况调查-------------------5页松山湖水体状况与治理--------------9页小组成员调查心得------------------11页一、序言松山湖位于大朗、大岭山、寮步三镇之间,地处东莞市的几何中心,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2004年,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紧紧围绕“一城三创五争先”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开展工作,坚持“一手抓产业,一手建新城”,积极招商选资,促进产业聚集;落实工作重点,完善配套设施,促进新城建设。松山湖利用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用科技研发带动经济发展的方式为东莞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本次我们小组从三大方面对松山湖环境进行调查,其中包括绿道规划、垃圾处理和水体状况,同时,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得出了一份关于大家对松山湖环境了解情况的调查报告(见附件1)二、调查目的多年来,松山湖一直给人依山伴水、美丽宜人的美好形象,充分的体现出了松山湖环境规划和治理的到位。我们小组本次的调查报告旨在通过多方面的调查来了解松山湖环境的治理方法,总结出它的优点,同时发现它的未尽完善之处,一来可以给其他地区以借鉴的意义,二来进一步改善松山湖的环境,使之变得更加优美宜人。三、松山湖环境概况自然环境:【气候】松山湖园区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年、日温差小。大气对流旺盛,空气自净能力强。年均气温为23℃,一般年份最高温度38℃,最低温度3℃。常年降雨量大约为1750毫米。极少台风灾害。【地质】土质:以砾土、亚黏土为主地质特点:地势高,地质硬,地耐力强,基岩埋深浅地耐力:约20-25吨/平方米地震记录:历史上属无灾害性地震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根据东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所测松山湖大气质量,平均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社会环境:松山湖强调有效利用土地,保持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以生态化人居环境为特征,适宜和有效支持产业园区综合发展的城市环境。内核式圈层结构:内圈层是生态核心区,中圈层是生活活动区,外圈层是生产活动区。松山湖坚持“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规划设计理念,融山、水、园为一体,努力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合理设置城市功能区,配备完善的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商业金融、行政办公、邮电通讯等城市服务体系,实现松山湖新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008年,松山湖进一步解放思想,调整布局,将园区土地等优势资源更多地集中到核心功能开发上,进一步扩大研发和总部功能区范围,集聚大批研发机构和企业总部,突显松山湖作为科技中心的形象和功能。四、绿道规划调查(一)绿道建设的历史: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始建于1867年是FrederickLawOlmsted设计的美国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19世纪的城市公园运动和20世纪的开敞空间规划浪潮之后,美国建成了大量的公园和开敞空间。然而,这些绿地之间相互独立、分散,缺少系统性的连接和更为宏观的有机规划。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理论探索与建设实践,绿道的规划建设逐渐成熟和完善,已成为世界各国解决生态环保问题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此后,绿道概念开始被广为接受绿道的规划和实施也开始大量出现。(二)松山湖绿道规划:松山湖绿道系统总长达122公里,投资近3亿元,是东莞最早系统规划、建设里程最长的绿道。分为滨湖区生态游览绿道和园区交通绿道。其中滨湖区生态游览绿道总长24公里,路宽7米,沿湖滨铺设,重点串联中心公园、沟谷公园、岁寒三友会园、松湖烟雨和松湖花海等7大景观,目前已投入使用。现又开通长达80公里的交通绿道,交通绿道宽3至4米。(三)松山湖绿道的功能:松山湖绿道作为山水园区休闲绿道,沿线展示湿地、古村落、山林和园区建筑等各式风貌区,整合自然与人文景观、串联传统与现代风情,为市民提供了一条多元化的休闲观赏路径。生态功能绿道能发挥防洪固土清洁水源和净化空气的作用,可以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栖息提供充足空间,有助于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为都市地区提供通风廊道,缓解热岛效应。社会功能绿道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贴近自然的场所,可供居民安全、健康地开展慢跑、散步、骑车,垂钓等各种户外活动。同时,提供大量的户外、交往空间、增进居民之间的融合与交流。经济功能绿道能够促进旅游观光,商贸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并为周边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同时,还能够提升土地使用价值,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文化功能绿道可以将各类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