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乡村振兴论文:浅谈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目前我国在乡村发展上还存在很多不足:1、乡村凋敝根源复杂。乡村凋敝,也被描述为农村空心化,指人口外出、产业空虚、农村落败等一系列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了大量社会问题,比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土地撂荒等,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幸福感提升的“伤口”。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资源并不仅限于基础设施领域,还包括制度、体制、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比如人才短缺、管理落后、资金匮乏等,这些若得不到根本改善,农村仍将缺乏足够吸引力。2、片面追求城镇化率。硬实力方面,基础设施仍是农村发展最大短板。不少村庄依旧存在道路不通,农产品无法创造价值的状况。物流梗阻现象突出,影响了“互联网+农业”战略的实效。此外,水利的影响因素仍不容忽视,不少地区依旧停留在靠天吃饭的阶段,一些地方安全饮水尚存困难,造成了大量农民外出谋生。住房方面,国家通过农村危房改造,让不少农民住上了新房,但由于投入资金总量有限,惠及人口受限,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软实力方面,产业、人才、技术、文化、意识等需要全面加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足够的利润作保障。长期以来,农业效益低下,导致土地撂荒、劳动力流失等问题,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走现代农业道路,提升农业产品的个性化、差异化及其品质,让农业产生效益。当前,各地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的模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但如何形成差异化竞争、提高现代农业的广度仍有待破解。3、考虑片面、理解狭隘。一是优先发展与兼顾公平的关系。有的地方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时不是全盘考虑、统筹推进,而是将资源往个别乡村聚集而忽视了其他村庄。这样容易出成绩,但与全面小康以及均衡化发展要求不符,也会引发社会不公。二是基础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受访基层干部普遍认为,不能狭义地理解乡村振兴概念。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环境变好了也是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应当因地制宜,一些生态脆弱、生态价值大于经济价值的区域,基础建设应当让位于生态保护,并通过生态搬迁等方式,在保障村民生活水平的情况下,实现生态的振兴。面对以上种种问题我国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1、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要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放在首位。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以“绿色生态”为主方向,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以农业改革创新为抓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创新集体经济增收模式,壮大集体经济,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夯实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2、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生态宜居”的要求,以农村“整洁、美丽、和谐、宜居”为目标,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整治,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美丽经济”,建设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旅游风情小镇,打造美丽小镇、美丽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