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06年上海高考地理试卷评析
2006年上海市的地理高考试卷,延续了去年的一卷两分叉的格局,在第二大题(综合分析题)中的(一)~(六)题为共同部分,(七)、(八)题为A组(二期课改教材的学生)做,(九)、(十)题为B组(一期课改教材的学生)做,分值各为20分。但从总体上看,这份试卷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精神,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突出地理学科的区域性,联系生活实际,反映社会热点,时代气息浓厚。
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立意突出。如:选择题中的第3题:从沙特阿拉伯运石油到我国须经过的海峡,第5题:大气中的固体尘埃主要集中在大气中的哪一层,第6题:各大洲中跨越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是,第8题:我国属于煤炭、石油的输出海港是哪一个等等;综合分析题中的第(一)题:印度和巴西的比较分析题,第(九)题:地质构造的判断等,不少试题考查的都是地理学科中最基础的知识,最基本的技能。
二、突出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如上述提到的综合分析题中的印度与巴西两国的区域特征,甘肃省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发展状况,太平洋局部地区的自然景观、地域分异,选择题中澳大利亚发展畜牧业的条件,俄罗斯的河流、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以区域为载体,渗透地理学科中的“地域差异的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人地协调的观点、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及全球化的观点。
三、和时事、热点相结合。试卷的第一个试题就以胡锦涛主席对美国等五国的国事访问这一时事为载体,考查了相关国家的自然、经济等特征。此外还有湿地、珠三角、能源问题等热点问题,这部分题目的解答,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试卷中提供的各种资料、图表等信息,综合分析思考,,发挥地理学科的综合优势,才能寻求合理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能力要求上得到了提升。
  总体来说,今年上海地理高考卷的选择题首次采用图文匹配、情境组题的方式,不仅考查考生对基本地理事实的掌握水平,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掌握基本地理事实的现实意义,把地理学习与时事学习联系起来。整体难度比去年高。
史地组倪秀勤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