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从不完美中看到完美朱元璋四子朱棣于1402年发动靖难之役,破南京,毁皇宫,自继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1403—1424年)。靖难之役是我国历史上外藩以武力夺国成功的唯一事例,反映出明成祖朱棣超乎寻常的才干。永乐帝在位22年,倾举国之力以建功业,于政治文化上均开创了新风,所形成的独特气象为此后明代诸帝所无。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曾感慨道“瓷虽小道而与国运世变亦隐隐相关焉”,虽不能说瓷器能够完全地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却可认为瓷器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是有所折射的,尤其是官窑瓷器这种与国家政治经济及帝王个人趣味有着密切联系的产甜。永乐一朝处于明王朝至臻鼎盛时期,精美绝伦的永乐官窑瓷器亦充分彰显出盛世来临的恢宏气象,具有独特的时代风貌。关于永乐官窑的展览,以往所见都仅限于传世品的展示,且迄今未有专门的、系统的展览,故多管中窥豹,难见全貌。近年来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在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发掘修复了一大批永乐官窑瓷器。此次首都博物馆联合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共同举办“景德镇岀土明代永乐官窑瓷器展”,从数百件永乐官窑修复品中遴选出近120件精品,种类样式丰富,且多为传世未见的孤品。一代绝品一一永乐甜白器所谓“甜白器”,是指瓷胎细白、瓷釉呈半木光,色泽异常温润的一种瓷器。在景德镇珠山出土永乐官窑产品中,甜白器是其中最引人瞩目也是数量最多的品种。器形包括碗盘高足杯类、祭器类、壶与瓶罐类及仿伊斯兰器形类等四大类,涵盖了宫廷日用器、祭器及陈设器等多个方面。可见,甜白器在永乐官窑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点与永乐以后的官窑瓷器有着明显的不同。永乐帝本人对甜白瓷似情有独钟,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回回结牙思进玉碗,上不受,命礼部赐钞遣还,谓尚书郑赐曰:'朕朝夕所用中国瓷器,素洁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也,况此物今府库亦有之,但朕自不用永乐帝朝夕所用“素洁莹然”的中国瓷器应是指甜口器,永乐帝共至觉得这种瓷器比玉器还好用。由于得到帝王垂青,永乐白瓷成就极高,甜白即为代表。永乐甜白器制作规整细致,造型秀丽典雅,线条洗练而富于韵味。经理化分析发现,永乐甜白在釉的组成、结构、外观上既不同于元代,也不同于明代其他时期的白瓷。如果说宋代青白瓷因其透明度高、光泽度强而给人以不够含蓄的感觉,元代的枢府白釉乂显得过分呆板和粗糙的话,那么永乐甜白瓷则既温润又庄重,既精细又含蓄,是过去不曾有过的口釉瓷,堪称一代绝品。本次展览的永乐甜口器中不少为传世品所无。例如,白釉素面双环耳珠顶盖皿(插图1)、白釉盘口兽耳长颈瓶(插图2)、白釉浮雕莲瓣纹束腰三足座(插图3)等。清新隽永永乐青花瓷世称永乐、宣德为青花瓷的“黄金时代”。永乐青花承元青花、洪武青花发展而来。尽管元青花为釉下彩瓷繁盛期的开始,其艳丽色泽和多层次的繁绸装饰亦极富特色,但胎、釉、造型的制作却不及永乐时期精细。洪武青花发色非暗即淡,与永乐青花又截然不同。永乐青花器胎细且薄,甚至连露胎的器底也是洁白细腻,白度比元青花及洪武器皆人大提高,制作极为考究。永乐青花以进口苏麻离青为饰,发色深沉浓艳,加之用小笔触绘画,色调富于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在纯口如纸的瓷胎和温润如玉的釉质的映衬下,胎、釉、料三者间相互熔融,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永乐青花既是沉稳刚健的,又是含蓄内敛的,蕴涵着无穷韵味。从景德镇珠山的发掘情况看,永乐青花的生产早期多为外销瓷器,御用器极少;晚期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