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0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二)
领会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语段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A、考点精析:
本考点的考查内容主要有:(1)把握词语的语境义;(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作用、结构性作用、精确性作用和情感性作用);(3)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4)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等等。
B、解题原则:
1、联系上下文语境,“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归一旨”,合理推断词句含义;
2、解答语言尽量直白(不用修辞手法,表意直接,明白易懂)
C、解题思路与技巧:
1、名词术语及概念性试题的解题思路。
对名词术语及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通过筛选文中有关重要信息,进而揭示概念特征的有关信息,然后组织答案。
“飘色”的属性为人物造型艺术。其有关重要信息为:“在色板(或色台)上装扮成各种固定姿态”、“具有凌空、飞飘之感”。据此组织答案:飘色是在色板(或色台)上装扮成各种固定姿态的具有凌空、飞飘之感的人物造型艺术。
例1解析:
2、指代词(包括有指代意义的词语)的解题思路。
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开始寻找,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去找。
例2解析
答案就在上句之中,据此概括即可:一个成熟有力量的社会,应该为每个人建立能够向有关方面证实可信度的档案。(如果没有经过概括、提炼的答案不能给全分)
3、内涵丰富的词语的解题思路
对使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词语和含蓄、抽象的词语的理解,需要弄清手法上的特点和借助前后文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一般来说,一个涵义丰富的词语的出现,就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做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他的内涵。命题者既然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附近或者前后找答案即可。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①瞻前顾后发现语境义。语境义的辨析通常只需着眼于个别句子中的个别词语即可,但这并不排斥我们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与把握;相反,有时正是瞻前顾后,整体感知,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对语境义的分析。
例3解析:“瞻”“试金石”之前可发现“品德修养”,“顾”“试金石”之后可发现“判断”。经过组合,便得出“试金石”的含义:判断品行的标准。
②替换词语理解语境义。
例4、①教育消费“蛋糕”有多大,从厦门看教育发展的潜力。②民办高校争吃“教育蛋糕”。两句中“蛋糕”一词有何含义?
解析:可用“市场”或“经济利益”取代““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