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08年福建省高考文综政治学科考试评析
福建省高考文综政治评卷组
一、试题评价
2008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试题采用了全国Ⅰ卷。这份试卷中的政治试题与往年比较,总体要求比较平稳,体现高考改革的总体方向,而且在一些方面力争有所改进与创新,初步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思想。但在一些传统问题的解决上,仍然没有明显进步。具体分析如下:
知识模块
经济
哲学
政治
小计
选择题
20
16
12
48
非选择题
14
20
18
52
合计
34
36
30
100
试题中各模块知识的赋分比例比较合理,各部分约占1/3左右。具体知识的抽样主要是根据问题情景的需要来确定,坚持了问题立意的考查要求。但试题在考试大纲要求的165个知识点中,只考查了不到30个知识点,试题的覆盖面相对偏窄。
在试题考核目标上:试题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核,其中考查分析判断能力的有第24、25、27、33题,考查原因分析的有第35题,考查对事物意义作用认识的有第26、31题,考查对材料内涵理解的有第28、29、30、32、34题。试题重视现实问题的分析判断,联系了中日关系、自然灾害、进出口贸易、“东糖西移”、超级稻培育等问题,富有时代性和生活气息。试题改变以往长期存在的单一的从形象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出现了从原理到具体事件判断的新思路,如24题运用中考中普遍使用的从知识到现实的命题方式,使知识与时事、现实生活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值得肯定。但在各道选择题的选项设计中,中涉及的知识点都比较集中,学科内的综合体现不足,发散性不够,致使知识跨度缩小,影响了全卷的覆盖率和信度。同时,第25题重点考核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似乎与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关系不大,而且难度偏大。
在试题设计形式上:试题延用去年的做法,减少“一材多用”的题型,全卷只用了一组(第29-31题),使选择题素材选用的空间拓宽,考核的内容更加广泛。卷中出现了反向选择题,并加黑点提示,避免了学生思维惯性造成的失误。试题设计从总体上看比较严密,但也存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31题题干与题肢的衔接不太流畅,35题C选项的
“两国的外交政策决定中日关系的变化”争议较大。另外,在12道选择题中,使用了8题的组合选择,比例太大。选择题题肢的文字量有所增加,不够简洁,学生对之阅读理解的难度加大了。近几年高考中的“一材多用”型题目,各题都是同一知识模块内容的考查,如今年的29题至31题都是考查哲学知识,不能有效考查不同模块知识的综合运用,引导学生跨模块思维的发展。
今年高考政治学科的非选择题涉及两大题5个小题,共52分。试题围绕粮食问题和民族问题设计,紧扣近年来的时政热点,重点考核考试大纲提出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题型简约,设问方向明确。但历年来高考命题中存在的“超纲”问题、答案组织中对学生认知水平把握不准问题,在今年仍然得不到解决。各小题分别评析如下:
1)第38题:
本题以当前国际粮食危机和粮价高企为背景,综合考查经济、政治和哲学知识。试题一改前两年以图表形式设计题目的做法,而用文字直接导入问题,降低了审题难度。题目不回避热点,文字量不大,但中心突出,贴近生活,并且大胆进行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