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bet比表面积和孔径.ppt

格式:ppt   大小:645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bet比表面积和孔径.ppt

上传人:相惜 2020/8/29 文件大小:6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bet比表面积和孔径.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吸附作用指的是一种物质的原子或分子附着在另一种物质表面上的过程-----物质在界面上变浓的过程。界面上的分子与相里面的分子所受的作用力不同而引起的。*气-固接触面来说,由于固体表面分子受力不均衡,就产生一个剩余力场,这样就对气体分子产生吸附作用。*吸附的分子仍是在不断运动的(例如振动)。*气体分子能克服固体表面的引力,会离开表面造成脱附。*::被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如氮气).通常采用氮气,氩气或氧气为吸附质进行多孔物的比表面,孔体积,:以压力为横坐标,(相对压力)p/p0表示压力,p为气体的真实压力,Ⅰ、Ⅱ、Ⅳ型曲线是凸形Ⅲ、Ⅴ型是凹形4.Ⅰ型等温线相当于朗格谬尔单层可逆吸附过程。Ⅱ型等温线相当于发生在非孔或大孔固体上自由的单一多层可逆吸附过程,位于p/p0=-,是等温线的第一个陡峭部,它表示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Ⅲ型等温线不出现B点,.Ⅳ型等温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等温线,反应的是固体均匀表面上谐式多层吸附的结果。(有毛细凝聚现象发生)Ⅴ型等温线很少遇到,而且难以解释,虽然反映了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作用微弱的Ⅲ型等温线特点,但在高压区又表现出有孔充填(毛细凝聚现象)。6.Ⅳ型、Ⅴ型曲线则有吸附滞后环的可能原因吸附时有孔壁的多分子层吸附和在孔中凝聚两种因素产生,而脱附仅由毛细管凝聚所引起。这就是说,吸附时首先发生多分子层吸附,只有当孔壁上的吸附层达到足够厚度时才能发生凝聚现象;而在与吸附相同的p/p0比压下脱附时,仅发生在毛细管中的液面上的蒸汽,却不能使p/p0下吸附的分子脱附,要使其脱附,就需要更小的p/p0,故出现脱附的滞后现象,实际就是相同p/p0下吸附的不可逆性造成的。 ——BET吸附等温式单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无法描述除Ⅰ型等温线以外的其他等温线。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布朗诺尔(Brunauer)、埃米特(Emmett)和泰勒(Teller)提出了多分子层吸附模型,并且建立了相应的吸附等温方程,通常称为BET等温方程。BET模型假定:吸附表面在能量上是均匀的,即各吸附位具有相同的能量;被吸附分子间的作用力可略去不计;固体吸附剂对吸附质——气体的吸附可以是多层的,第一层未饱和吸附时就可由第二层、第三层等开始吸附,因此各吸附层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自第二层开始至第n层(n→∞),各层的吸附热都等于吸附质的液化热。 ——BET吸附等温式按照朗格谬尔吸附等温方程的推导方法同样可得到BET吸附等温方程:(1-12)式中p0――吸附温度下吸附质的饱和蒸汽压;vm——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C——BET方程C常数,其值为exp{(E1-E2)/RT},E1为第一吸附层的吸附热。由式(1-12)可见,当物理吸附的实验数据按p/v(p0-p)与p/p0作图时应得到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m=(C-1)/(vmC),在纵轴上的截距为b=1/(vmC),所以(1-13)(1-14),可求出形成单分子层的吸附量Vm=1/(斜率+截距)和常数C=斜率/截距+(P0-P)对P/P0作图,得一直线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