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来稿日期:19982 07 矿区废弃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苏光全何书金郭焕成(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 摘要随着采矿业的发展,我国矿区土地资源破坏相当严重,同时废弃土地资源的复垦利用率又非常低(约 10% ),矿区废弃土地复垦研究工作非常迫切。开展全国矿区废弃土地的适宜性评价研究是其复垦研究的基础,可为其它相关研究提供实时指导。本文正是根据这种需要,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运用一定的原则与依据,将矿区废弃土地资源划分为 5类 25个亚类, 均对每一亚类,作出了相应的适宜性评价,同时还提出了具体的开发利用途径。为矿区废弃土地复垦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作出了科学的评价,为废弃土地资源的复垦提出有效的开发利用途径,从而为提高土地生产力,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有效的政策与技术参考。关键词废弃土地类型划分适宜性开发利用 1 矿区废弃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矿区废弃土地资源是指矿产开采及其相关产业生产建设占用和破坏了的、较难以被农业和其它生产活动所利用的土地资源。这些被破坏的土地资源是在人类活动的主导影响下形成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而矿区废弃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中,由一切具有人类活动环境意义的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植被等)和社会经济要素组成的一片完全性质均一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类型的划分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与依据来进行。 11 1 矿区废弃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原则与依据 11 11 1 由于采矿活动与矿产自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矿区废弃土地类型的划分需要依照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及形成的特征相似性,区分异同。分类既考虑采矿活动本身的社会经济技术指标反映出来的现象特征,也应考虑制约废弃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环境条件。 11 11 2 矿业生产活动作为整体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各种现象和要素组成的高度复杂的系统,它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的。采矿活动的方式、规模以及对土地资源的破坏程度取决于矿体本身的储量、品位、埋藏深度等,同时也受矿区自然环境条件(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等)的制约。为了客观、准确地反映和评价地形、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条件对采矿及破坏土地资源的影响,以解释仅以一个特定的废弃土地资源类型在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出现,在分类中要考虑自然环境要素相对定量化原则。 11 11 3 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决定了废弃土地资源类型特征相似程度差异及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作用方式效果的不同,使得类型系统划分必须遵循层次性和多功能性的原则。层次性反映在类型的分级(类、亚类)及其所控制的尺度(县、省、全国)上,功能类别(自然第 17卷第 4期 1998年 12月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INGEOGRAPHY , Dec.,1998 -生态型、自然-经济型、技术-综合型)则取决于指标系统的分类目的。 11 11 4 从采矿及废弃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现状特征来进行类型划分选用定量指标,利用其可比性区分相似性和差异性实现分类,能较充分地揭示各类型的固有属性、外部特征、组成和内外联系。因此,矿区废弃土地资源类型划分必须依据废弃地开发利用方向的共同性,即定量特征指标的可比性。 11 11 5 矿区废弃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向的实现,是由适时地的特定的土地复垦利用技术措施、经济手段等来保证的,针对不同类型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不同的方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