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doc

上传人:xiarencrh 2020/8/30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三次论战》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解题过程]①洋务派与顽固派围绕要不要向西方学****而论战。②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③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认识:①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与地主阶级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的内容直接触及了封建制度,使人们逐渐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并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②与之相比,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触及封建制度。③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是资产阶级内部在民主革命手段和目标上的分歧,在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方面并无重大冲突。因此,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其影响的深度大大超过了另外两次论战。第一次: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朝统治;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第二次: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论战围绕“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论战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第三次:革命派与保皇派(保皇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的政体之争。相同点: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第一次论战:19世纪60、7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如何防止外来侵略,防止农民起义,维护自身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要解决的问题。而西学在更广泛的局面的传播,也对以儒家学派为核心的文化产生了猛烈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之体,是否兼采西方文化,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严峻课题。为挽救危机,解决时代课题,统治阶级内部分歧产生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他们围绕体与用关系展开了斗争,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论战。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主张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顽固派则以传统文化的卫道者自居,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他们坚守“夷夏“的精神堤防,主张以”忠信为勇,礼仪为干橹“抵御外侮,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主张对传统文化原封不动。为抵制办洋务,顽固派不断挑起事端,他们视西学为“异端邪说”,西方“技艺”不过是败坏人心的“奇技***巧”而加以反对。此次论战,大体上限于要不要学****物质文化局面,但毕竟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第二次论战: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论战中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