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激光波长测量l.docx

格式:docx   大小:152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激光波长测量l.docx

上传人:miao19720107 2020/8/30 文件大小:15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激光波长测量l.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引言长久以来,人们都一直在进行着与光有关的研究以及应用。人类都还没有形成文明的时候,由于人类掌握了火源的获取,我们将火光用于照明。再在之后一两千年时间里,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制造玻璃的工艺的产生,以及人们对于光的反射和渐渐地一系列的简易的光学器件,如凹凸面镜、眼镜、透镜。然而还是没人知道管到底是什么。非常自然地,人开始对于光的本质产生了好奇。对光本质的研究道路是十分曲折的,我们走了很多的弯路,犯过错误。我国古代对于一些光学现象就有详细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墨翟(公元前468-376年)所著的《墨经》中就有关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在镜面上的反射现象的记载。而目前为止可以考证的最早的关于光学的系统著作《光学》出自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欧几里得(公元前330-275年)之手。而也就从这开始,我们终于对光学有了系统的研究。受限于研究手段,在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光的研究进度十分缓慢。一直到进入被称为“科学的世纪”的十七世纪,光学理论研究终于迎来了飞跃。作为新哲学创立者之一的笛卡尔根据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系统地阐述他对于光本质地见解。其中他就认为光本质上就是一种压力,而这个力传播媒介就是完全弹性地、充满整个空间的以太,他解释说光之所以由颜色差异就是因为各色光所在媒介中粒子做转动运动时的速率不同。而几乎就是在同一时期,1621年斯涅尔(1591-1626年)从实验室中带来了著名的折射定律。二十六年后,费马(1601-1665年)提出了最小时间原理——光永远沿一条路线行进,并且是用时最短的路线,而后他在这个原理上假设不同介质对光的阻力就使其变为定律。而正是这两个定律将光学研究带入几何光学时代。在1666年牛顿用三棱镜进行了著名的色散实验,由此揭开了物质颜色之谜,说明了物质表现出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物质不同颜色反射率以及折射率不同。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肯定了光的粒子性。而同时期的一个荷兰人惠更斯(1629-1695年)提出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光是一种波,在“以太”中传播。因为牛顿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他的波动假说并没有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整个十八世纪,光学的发展近乎停滞。但是随着干涉、衍射等波动现象的出现,光学又向物理光学阶段进发。1801年英国人托马斯·杨(1773-1829年)进行了“物理最美实验”之一的双缝干涉实验。杨用光源照射间距极小的两条缝,从而获得了来自同一波列的两束偏振光,产生明显的干涉现象。然后利用几何关系,计算光程差,最后人类第一次测出了光的波长。1807年杨在他的论文中详细记述了双缝干涉实验,写道“比较各次实验,看来空气中极红端的波的宽度约为三万六千分之一英寸。”他所测得的“波的宽度”与现代精确测量值近似相等。它证明了光是以波动形式存在,也就推翻了牛顿所想象的光颗粒,为波动说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之后,一个法国人菲涅尔(1788-1827年)对惠更斯地理论进行了补充,提出惠更斯—菲涅尔原理,成功解释了光衍射现象。另一个法国人马吕斯(1775-1812年)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至此波动光学的研究已经基本完成。1845年,法拉第(1804-1891年)发现光的偏振面在强磁场下的旋转行为。而后麦克斯韦(1831-1879年)在提出他最著名的麦克斯韦方程之后,成功预言了光就是一种电磁波。德国人赫兹(1857-1894年)则是在实验上证明了电磁效应。至此,光学也就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