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政治生活答题技巧【特别提醒】1、答题时要明确设问的主体,比如:政府、党、政党制度、公民、人大■■■■■■2、要看是哪种类型的题目,根据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①意义类,要用:“有利于,②怎样做?要用:…(主体)要坚持的(原则、宗旨等),然后去做……;③为什么?要用:“…的要求”,最好写上主体的性质和地位。:此类题型设问中一般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1)答题一般模式:材料+观点;或观点+材料(2)调用答题所需知识要点(3)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4):此题型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为什么能”、“分析,原因”说明,,理由或依据”:(1)必要性(理论依据)(2)可能性(现实依据)(3)在重要性(目的,意义),有时还应回答其危害性,即说(做)或不说(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的消极后果。(4)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措施(或对策):此类题型设问中一般有“怎样(或如何),,”、“怎么办”、“措施”对策”、“建议”等字眼。:(1)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出了确定的主体,如党、政府、公民等。并且都指定了要回答某一方面的内容,如没给定主体,就要多角度分析。(2)表述用语必须是动词,如坚持、加强、推动、履行,等等。(3)注意试题提供的背景材料,紧紧围绕材料来组织答案,观点与材料要一一对应意义(或影响):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有“影响”“作用”、“意义”等字眼。(1)看清回答的是某一意义,还是全部意义。(2)要遵循由小到大,由直接到间接,由近及远的原则,做到思路清晰。(3)要紧扣材料,并尽可能体现时代性。(4)要注意“意义”与“影响”和“作用”的区别,“影响”和“作用”往往包括“有利和不利”或“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认识类题型是指由题目本身提供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这一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认识类的试题。试题的设问一般是以“如何看待”、“如何评价”、“如何分析”等词语出现。:(1)"是什么"即对材料提供的做法或观点概括,阐明题目说的什么观点、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做法或者观点是对还是错?(2)"为什么”一正确观点和做法的理论依据、必要性、错误观点和做法实质、危害性等。(3)"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釆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公民为什么要做某事?在材料中常见的称谓变化:市民、居民、工人、农民、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等。)【必要性】1、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与真实性的体现;2、公民依法享有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3、公民要依法履行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4、公民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要求;5、公民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重要性】(分析公民这样做对个人、社会、畋府(国家的政治意义)1、有利于增强公民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和能力2、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真正行使(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3、有利于提高公民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和政治素养4、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5、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6、有利于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改进政府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与公众参与度公民要怎样做某事?1、要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分析公民可以做某事或者应该做某事)2、要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参与政治生活(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3、要依法有序的参与政治生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4、要坚持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5、要积极有序地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6、要不断提高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和政治素养,支持政府工作,自觉接受政府的管理,寻求政府的帮助7、要采用合法的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