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网络文学话语逻辑现代文学论文.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网络文学话语逻辑现代文学论文.doc

上传人:2028423509 2016/4/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网络文学话语逻辑现代文学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页眉. .页脚网络文学话语逻辑现代文学论文西方关于后现代主义争论的第一次高峰是在 20 世纪 60- 70 年代,而网络技术的产生也正好是在这一时期;国际互联网走进中国是在 1994 年,而中国的网络文学也在这一年同时起步。电脑网络是伴随着西方社会的“后现代化”而萌芽、成长和壮大起来的, 它身上有着后现代主义的一些鲜明特征, 网络文学也打上了后现代文化的深深烙印。可以说, 网络是后现代的技术,而网络文学则是后现代的文学。因而,我们对网络文学作文化学的本质诠释, 需要廓清这种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图-底”关系--后现代主义文化诗学的逻辑背景。运用“后现代”的理论视角对网络文学作本质论的学理审视多少有些背离后现代文化的学理初衷, 因为后现代的学术姿态是以拒斥“本质论”、“真理性”、“意义认知”等传统学理模式为趋向的;而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和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后现代主义也以解构“二元对立”、“中心论”、“权威话语”和“宏大叙事”, 对思维视野中的文化现象作消平深度的平面化拆卸为特色。不过正如法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让-弗· 利奥塔所言:“历史是一张可以被刮去字迹的羊皮纸( ‘羊皮纸’上原先书写的文学可以刮去而重复多次,但每次都会留下依稀可见的字迹), 而文化则渗透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之中。”网络及其文学无论被看作一种文学的历史现象, 或历史的文学现象, 它都会在历史的“羊皮纸”上留下文化的印迹, 而网络文学的文化印迹正是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语境中浮现于历史地表的。一、后现代话语的“图-底”. .页脚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进入文化研究的思维视野,并迅速成为人们对当代社会进行反省和重新认知的一个最具批判性立场。其实,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流派, 而是一种文化思潮, 一种文化态度和文化话语方式。在现代语境中,“后现代”作为一个描述性范畴, 人们常用它指称西方社会及文化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作为评价性范畴, 人们又用“后现代”来分析和考察这些现象; 而作为一种评价的结果, 人们则试图从有关“后现代”的评价中归纳、概括出一些新的认识视角、思路和方法等。所以我们不妨用“后现代话语”来表述作为一种文化景观的后现代现象。网络文学的文化逻辑, 就建立在这个后现代话语的观念平台之上。 1 .后现代话语的两个生成维度后现代话语是在解说、修正和消解“现代性”的历史语境下找到自己的话语资源的。按法国思想家费尔南· 布罗代尔的说法,“历史学家肯定拥有一种关于时间的新尺度, 按照崭新的方位标及其曲线和节奏定位,使时间的解释能适应历史的需要。”约翰· 杜威也说: “历史无法逃避自身的进程。因此, 它将一直被人们重写。随着新的当前的出现, 过去就变成了一种不同的当前的过去。”我们不是历史相对主义者,但我们应该有不同于西方理论模式的思维方式和历史视野。站在“现代性”的历史坐标上看待“后现代”生成过程, 我们可以找到它“图-底”逻辑的两个历史基准:现实裂变维度和思想渐变维度。在现实裂变的维度上,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大抵有三大根源: 一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使西方社会对理性观念、人的自我控制、社会进步等信念发生怀疑, 对人的自律性、权力意志的合法化基础产生动摇; 二是科技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革, . .页脚造成的人与世界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