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目录一、评估依据 6(一)评估指标体系 6(二)指标测算方法 81、指标无量纲化 82、指标权重确定 93、指数计算 9二、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估 10(一)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总体概况 101、各省市发展阶梯分布特征明显 112、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显著 113、区域集聚发展态势日益凸显 134、先进省份均衡发展,后发省份特色赶超 13(二)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分区域评估 151、东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一马当先,7省市在Top10中榜上有名 162、西部地区:一点+一线+一面格局渐成,四川成为引领西部大数据发展“头雁” 173、中部地区:渐成大数据发展新增长极,鄂皖双星闪耀领先明显 194、东北地区:整体水平有待提升,辽宁成为引领东北地区大数据突破式发展的关键 20三、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基础环境指数 22(一)基础环境指数:总体概况 221、各省市大数据基础环境级差显著 232、东部省市基础环境整体优越,占据Top10中前7席位 243、西部省市后发赶超势头强劲,黔川陕三省入围TOP10 264、中部省份基础环境蓄势待发,鄂皖豫破圈潜力巨大 27(二)基础环境指数:分指数分析 281、组织建设:大数据管理机构建设成效显著,功能定位逐步完善清晰 282、政策环境:顶层设计持续完善,贵州省仍是先行“排头兵” 293、信息基础设施就绪度:整体建设持续向好,区域发展不均衡性趋缓 314、集聚示范:集聚示范级差显著,产业载体建设参差不齐 325、智力保障:各省市差距较大,发达省人才集聚优势尽显 344四、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指数 36(一)产业发展指数:总体概况 361、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省际差距显著 372、南“广”北“京”双强双驱格局形成 383、“一点一线”集聚发展态势显著 39(二)产业发展指数:分指数分析 391、产业规模:整体呈阶梯化特征,广东产业活力强劲 392、企业数量:各地级差显著,北苏广上鲁成为高科技企业集聚“磁力中心”......................................................................................................................................423、创新能力:经济发达省市创新能力出众,北京、广东领跑全国 434、数据资源:开放共享进展加快,但各省市推进步伐不一 45五、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行业应用指数 47(一)行业应用指数:总体概况 471、大数据行业应用水平呈阶梯分布 492、东南沿海大数据应用水平较高,中部地区以四川为中心向外辐射 49(二)行业应用指数:分指数分析 501、工业应用:各省应用水平齐头并进,东南沿海省市稍具优势 502、重点行业应用:各地应用水平悬殊较大,南“粤”东“浙”、政务应用:经济发达省市仍是数字政府建设先驱,鲁粤豫位列第一梯队534、民生应用:中部与东部地区省市平分秋色,重庆为西部唯一入围TOP10省份 55六、大数据发展十大趋势 57(一)从技术驱动到场景驱动,大数据产业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 57(二)从资源观到资产观,数据要素价值创造成为新蓝海 58(三)从应用突破到底层自研,大数据步入创新突围期 58(四)从单一技术主体成长到多主体融入,大数据企业创新创业势能趋强 58(五)从统筹发展到特色聚焦,大数据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向“深”而行 59(六)从政策拉动到自发需求,大数据赋能效应加速释放 60(七)从实践探索到理念变革,工业大数据应用创新走向纵深 60(八)从共享开放到开发利用,公共数据成数据有序治理“试金石” 60(九)从IDC主导到融合创新,泛数据基础设施加快筑造智能底座 61(十)从服务输出到规则输出,数字贸易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 615一、评估依据(一)评估指标体系发展大数据,产业是主体,应用是价值出口,环境是关键支撑。本文以基础环境、产业发展和行业应用三个角度出发评估大数据发展水平。中评估指标体系(2020年)①(见表1-1)共包括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1是基础环境,共5个二级指标,涵盖组织建设、政策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就绪度、集聚示范、智力保障。一级指标2是产业发展,共4个二级指标,涵盖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创新能力、数据资源。一级指标3是行业应用,共4个二级指标,涵盖政务应用、工业应用、重点行业应用、民生应用。图1-1中评估指标体系①为保持评估体系的延续性、稳定性、可对比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与去年保持一致。兼顾当前最新的发展形势和数据的可获取性,三级指标做了微调。6表1-1中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