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五年级•下册《欢乐颂》教学设计实验小学杜春霞♦教材分析《欢乐颂》是席勒1785年在莱比锡感受到了雪中送炭的温暖后,以万分感激的心情写出来的。席勒歌颂人间欢乐,宣扬博爱理想。在他的《欢乐颂》屮歌颂的欢乐,先是歌颂他受友谊感动后产生的具体欢乐,后来他把这种具体的欢乐人格化,使欢乐拥有了普遍性,进而引申出他对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追求,特别是对博爱的歌颂。♦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够理解歌曲的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理解歌曲的内容。感悟内容,感受自然赋予人类的恩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欢乐的向往,感受自然赋予人类的恩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够理解歌曲的内容,感受歌词中的情感及情绪变化。【教学难点】感悟内容,感受自然赋予人类的恩泽。♦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欢乐颂的资料。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板书:欢乐)孩子们,你们能说一说让你欢乐的事吗?生自由畅谈。(补充板书:颂)如果让你来歌颂欢乐,你会釆用什么形式?导入课题,认识席勒。席勒(1759-1805),德国诗人、剧作家。诗人认为,世上欢乐的源泉是大自然(天父、造物主)所赐,任何人(不论善恶)、物(即使蛆虫)以及天使都可以领受。了解写作背景。1785年10月的一天,在徳累斯顿近郊的罗斯维兹村,诗人席勒应一对新婚夫妇的邀请来参加他们的婚宴。宴会上,诗人为新人的幸福、朋友的热情和现场的欢乐气氛所深深感染,写下了这首颂诗。其实,与其说是诗人在写欢乐,不如说是在写爱,这种爱超越时代,超越种族,超越地域,超越国界,深入人心。这首诗后经伟大音乐家贝多芬谱曲,与优美的旋律一起传遍了世界,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二、 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课件出示词语,请生认读,相机正音。(注意“诵”和“颂”的区别)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相互交流分享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提醒书写要点,板写“献”,请生临写。(强调“献”左半部分里面是两横)小结评议学生书写。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全诗写了什么?每一节又分写了什么?请生汇报。教师小结:(1) 第一节:欢乐使人充满热情,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分歧,使人们团结。(2) 第二节:只有真心诚意,相敬相爱才能获得知己的快乐。(3) 第三节:我们要感谢大自然赐了我们的快乐。请生朗读,注意读出节奏。四、 学习第1节,初步感受诗歌。请大家自由朗读第1节,思考:(1) 本小节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总分顺序)(2) 这个小节写了什么内容?(欢乐使人充满热情,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分歧,使人们团结。)请生汇报,相互补充。(1) 这一节是按照总分顺序写的。(2) 这一小节写了:欢乐使人充满热情,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分歧,使人们团结。指导朗读。小组比赛,读出理解,读出感受。评议朗读情况。五、 课堂小结:学会了本课生字词语。知道了全诗的主要内容。学习了诗歌的第一节,知道了欢乐使人充满热情,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分歧,使人们团结。。六、布置作业:抄写本课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继续搜集有关欢乐颂的资料。第二课时一、 复习导入。请生朗读全诗。说说每一节都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