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清朝的衰弱与灭亡.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清朝的衰弱与灭亡.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4/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清朝的衰弱与灭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晚清境况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现象, 政治日渐***。嘉庆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掌政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中,结党营私、相互倾轧、买官售爵、***成风。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相继爆发白莲教和天理教等农民起义。 1840 年,英国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856 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共同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到 1860 年,英法联军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罗斯趁火打劫,从 19 世纪 50 年代到 80年代, 侵吞中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根据不平等条约, 中国丧失大量领土、主权和财富, 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人民的负担逐年加重, 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 1851 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一度对清朝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挽救自身命运并增强国力, 清政府内部部分汉族有识之士遂展开了维新运动, 试图革新图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自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全国各地开始先后引入国外科学技术, 开设矿业、工厂, 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 修建新式学校、培训技术人才;同时也成立了新的军事工业,逐步改进清军的武器装备和作战方法。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运动使得清朝的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增强, 到慈禧太后与恭亲王联合执政的同治年间,清朝在文武齐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现了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同治中兴”。其间清朝在西方人的帮助下成功消灭太平军、平定捻军之乱, 并收复新疆, 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当大的改善。至 19 世纪 80 年代, 清朝军队的装备和洋务运动之前相比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在 1884 年至 1885 年中法战争期间的一系列战役中,清军和法军互有胜负。战后,清朝设立了海军衙门,并建成了近代海军舰队-- 北洋水师。洋务运动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但是由于时人多数未明当代的国际形势, 少数人的急迫性并无法改变多数官僚的旧思维, 清朝的维新运动最终未达日本明治维新般的成效, 结果导致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 并于 1895 年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随后, 由光绪帝与梁启超和康有为领导发动的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又因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对,而软禁了光绪帝,变法因此失败,因为只有 103 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 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1901 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 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开始推行“新政”, 进行了包括建立新军、废除科举在内的一系列改革。不久, 中国发生了立宪与革命的改革路线之争, 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 清政府也承诺并实行立宪, 并于 1908 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 以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成立了代议会。不过, 1911 年5 月组成的“责任内阁”中的大多数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 结果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这次改革的根本问题是皇族迟迟不肯让世俗精英分享权力,拖到辛亥年已经为时过晚,但这毕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同年 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