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课堂教学设计编写时间:2013年月日学期总第课时修改时间:年月日学科语文授课时间设计者谢宏刚授课班级八(4)(5)教授者谢宏刚课题《与朱元思书》(第一课时)课时安排三课时课型新授课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解的生字词,疏通全文大意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2、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情感目标1、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2、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2、积累文言词汇,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教学方法朗读讨论合作探究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教学资源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过程设计导入了解作者及背景一、导语设计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二、简介作者与背景1、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家世寒贱,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为称赞。初任郡主簿,后官奉朝清。他有志于历史著述,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因实录齐梁间的历史而触怒梁武帝,遭焚书免官的迫害。今存诗一百余首,所作多抒发郁勃不平之气和怀才不遇之慨。如《赠王桂阳》,流露出贫寒之士难于显达的愤激情绪,“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即为一例。此外,一些写景小诗也颇著名,如《山中杂诗》,诗中有画,自成一格,颇具刚健清新的特色。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如《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表现了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他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南史》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另著有《续齐谐记》,是当时志怪小说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文字明净可观,其中“阳羡书生”一则,情节奇幻,为人称赏。2、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联想思考。学生结合配套介绍作者学生听讲理解批注识记相关知识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过程设计朗读训练疏通文意归类积累字词《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是他写给朱元思的书信片段。朱元思是何许人已不可知,书信的其他部分也已难觅踪影,但这并不影响《与朱元思书》成为经典,它值得我们再三品读。。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意以下词语的读音:飘荡(dàng)急湍(tuān)轩(xuān)邈泠泠(líng)经纶(lún)横柯(kē)。2、学生独自读文,注意把握节奏、重音、停顿。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⑴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⑵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⑶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⑷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3、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5、词语知识积累。(1)通假字:【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2)一词多义:(详见板书设计)(3)词类活用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