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开题报告《课程理论》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报告人:张贵芹
指导教师:李秀兰副教授
杨开诚博士
开题时间:2002年3月
《课程理论》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目标和任务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在高等教育的教学方面,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应用还太薄弱。
教学设计似乎还处在前理性认识阶段。(发现活动、创立活动、著述活动;)要针对高等教育达到教学设计的后理性认识阶段(理解活动、设计活动、加工活动)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现代教育技术人员必须率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本专业自身的课程和教学模式进行信息化改造。
(二):对教育技术专业《课程理论》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课程作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的的手段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
(2)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应该具有课程理论的知识基础。
(3)《课程理论》目前在我校教育技术专业还是选修课程,是第一次在我系开设,所以根据我系学生特征如何教授这门课还缺乏经验。
(4)《课程理论》这门课进行多种教学尝试后效果并不理想:
对问题归因:  缺乏目标导向,这样导致设计的活动成为无的放矢;虽然也进行了活动的设计,但是内容较空洞;学生的学习资源匮乏,缺乏有效的活动支持和控制,活动没有落实到实处。对学生的评价反馈机制不科学。
(三):从实施的角度看教学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
文献调研: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案例:
l    第二军医大学对《法医学》、《病理学》进行了学科教学设计;(核心思想是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重视媒体的作用)
l      军医进修学院对《统计学》进行教学设计实验研究;(重点是进行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只针对一个单元)
l     陕西师大电教系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和设计的参与者访谈得知只是针对重点章节进行了设计,主要是提供了大量的资源,虽然也进行了学习活动,但是实施的效果不理想。)
l  《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方案的设计研究》
l  《高等师范院校非教育技术专业<教育技术>课程培养方案的研究》;
l  《教育技术专业<媒体理论与教学设计>课程改革的尝试》——基于资源的学习方式初探(核心内容: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运用系统方法三个概念整合应用,但是对学习活动重视不够)。
问题分析:
(1)基于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案例较多。例如《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就设有“教学设计”专栏,但实质更象教案实例,没有上升到理论层次。而且表现出来也多是基于媒体的设计。
(2)基于学科教学设计的几个案例虽然各有特色,但是最终效果并不象设计者所描述的那样成功。一方面评价标准不科学,另一方面就是对学生的要求定位太低。
根据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对其进行归因,就是对教学设计中的边缘层次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给与的关注较多,但是忽视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或者学习资源的设计。即把教学设计的重心放错了位置。教学设计的设计对象有三: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和媒体传递,并且这三个设计对象构成了层次关系(见下图)。(杨开诚《网络时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发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二:研究目标和任务:
1:即按照新的思想来指导《课程理论》教学设计。
(1)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使其在教学设计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2)重视学习资源的设计。通过内容给学生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培养学生选择和利用资源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资源能够学会自主学习、自适应性学习等。
(3)有特色的目标体系选择依据和实施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评价标准。
(4)对学生采用新的评价机制。即采用多元评价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借鉴国外教育评价前沿正在探索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
,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
(1)建立一种开放式的设计范式。设计一种有弹性、可扩展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给他人以静态的理论上的指导和启发,同时又让他人有动态迁移的余地。
(2)研究已有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得出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比较研究框架,即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应用的具体描述理论。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如何针对不同情景选择最合适的类型是一个问题。这需要对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进行比较,首先确定四个基本的比较纬度:即理论定向(描述性还是处方性)。知识类型(程序性还是陈述性)、所需专业知识(新手、专家,还是介于两者之间?)、理论起源(硬系统、软系统、还是直觉等),此外理论背景、应用水平等也要考虑。
(3)根据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