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为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特制定此方案。一、 背景病媒生物是指能传播疾病的生物,一般指能传播人类疾病的生物。广义的病媒生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鼠类,属哺乳纲啮齿目动物;无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昆虫纲的蚊、蝇、障螂、蚤等和蛛形纲的艸、蟻等。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原有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而且一些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不断出现。二、 监测目的(一) 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二)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三) 分析病媒生物的长期变化和当地传染性疾病的相关性,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三、 监测定义病媒生物监测是指以科学的方法,长期、、蚊类、蝇类和瑋螂等病媒生物,对其种类、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反馈,供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病媒生物控制的策略和措施。监测系统组成和职责(一)监测系统监测系统由卫生部、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成。(-)分工和职责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部领导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的监测工作,并提供所需的专项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全国监测方案的起草、修改和完善,根据省级疾控机构的建议,确定全国监测点的布局,组织全国监测工作的实施;承担全国性病媒生物监测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分析和反馈;并组织专家进行监测质量的检查和质量控制。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据全国监测方案的要求,组织开展辖区内监测工作;负责协调各级监测点的工作,督促检查监测方案落实;按时收集、分析、上报和反馈监测结果,进行技术指导和监测质量控制和考核工作。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实施,指定专人负责监测点工作,完成监测任务,并对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各省监测工作安排,配合完成或承担监测任务。监测内容和方法(一)鼠密度监测监测点的选择农村自然村3个类型的监测点各1个,每个监测点每月室内外一次性布放200有效夹夜。由于鼠密度监测的特殊性,各市应结合本地情况,确定监测点的范围,为避免连续监测对鼠密度造成影响,相邻月份应在监测点内的不同区域布放鼠夹,三个月内不得在同一区域布夹监测,,以月作统计单位。监测方法采用夹夜法。统一选用中型钢板夹(见附件1),以生花生米为诱饵,晚放晨收。室内按每15n?布夹1只,沿墙根均匀布放。室外每5ni布夹1只。居民区以外环境为主,特殊行业以室内环境为主,各种房间(厨房、库房)都应兼顾,农村自然村室内外均匀布放。4・统计与计算鼠密度(捕获率)=捕鼠总数(只)有效夹总数(只)X有效夹数=布夹总数-无效夹数捕鼠总数是指鼠夹捕获鼠类的数量总和,鼠夹上夹有鼠头或大片鼠皮则定为捕到鼠,记入捕鼠总数。若已击发的鼠夹上有鼠毛、鼠尾、鼠爪,该夹计入布夹总数,定为未捕到鼠。无效夹是指丢失或不明原因击发的鼠夹。捕获鼠类后,进行鼠种鉴定,并同时记录捕鼠地点、性别、体重()和头体长。5•注意事项监测前做好宣传告知,防止误伤儿童和宠物。监测中使用鼠布袋并用麻醉剂处理,防止死鼠的体外寄生虫游离而叮咬监测人员,同时也便于进行体外寄生虫的调查。(-)蚊密度监测在成蚊监测和伊蚊专项监测所列的方法中,可以选择一种方法用于当地的监测。。(1)诱蚊灯法监测点的选择按不同地理方位选3至5个地级市为监测点。每个地级市城区选择居民区、公园、医院各4处,农村选择民房和牲畜棚各4处,没有牲口棚的以民房补齐。除牛棚、猪圈外,其它均在外环境中进行。监测时间每月2次,相邻两次的测定间隔应为15天,风雨天气(风力五级以上)顺延。越冬蚊活动前一个月即开始监测,连续两次监测皆未捕到蚊虫后结束。监测方法每处使用诱蚊灯(见附件2)1只,监测从日落20分钟后开始,连续诱集6小时。第二天,将集蚊盒取出,鉴定种类、性别并计数。密度指数计算分别将每盏灯每晚的监测结果填入数据报表(见表3),密度(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