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目录一、餐厅卫生管理制度二、食品安全综合检查制度三、食品原料采购与索证制度四、食品库房管理制度五、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六、餐(用)具洗涤、消毒管理制度七、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八、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九、从业人员个人卫生管理制度十、预防食物中毒制度十一、食品粗加工及切配卫生管理制度十二、烹调加工管理制度十三、配餐间卫生管理制度十四、凉菜间卫生制度十五、面食制作管理制度十六、食品留样制度十七、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管理制度十八、健康证管理制度十九、食品用设备、设施管理制度二十、餐饮服务单位餐厨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一、餐厅卫生管理制度 1、餐饮服务单位必须成立食品安全领导小组, 食品安全有专人管理和负责。 2、《食品卫生许可证》或《餐饮服务许可证》悬挂于醒目可视处。 3、食品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合格证明及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合格证上岗。 4、工作人员上班时应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 并保持良好个人卫生。 5、保持餐厅内外环境卫生, 加强通风和消毒工作, 做到每餐一打扫,每天一清洗。 6 、食用工具每次用后应洗净、消毒、保持洁净。 7、盛装废弃物或垃圾的容器应密闭并配有盖子, 垃圾及时处理,搞好防蝇、防尘、防鼠“三防”工作。二、食品安全综合检查制度 1、制订定期或不定期卫生检查计划, 全面检查与抽查、自查相结合,主要检查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 2、各餐饮部的卫生管理组织负责本部的各项卫生检查制度的落实,每天在操作加工时段至少一次卫生检查,检查各岗位是否有违反制度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告知改进,并做好卫生检查记录备查。 3、厨师及各岗位负责人、主管人员要跟随检查、指导, 严格执行从业人员卫生操作程序,逐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卫生操作习惯。 4 、食品安全员每周 1-2 次对各餐饮部位进行全面现场检查, 同时检查各部的自查记录,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限期改进意见,做好检查记录。 5、检查中发现的同一类问题经二次提出仍未改进的, 提交有关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理。三、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台账记录制度 1 、建立并落实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台账记录制度,保障食品安全,并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采购人员要认真学习有关法律规定, 熟悉并掌握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台账记录的要求。 2、采购食品( 包括食品成品、原料及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食品用工具和设备)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供货方索取生产经营资质(许可证)和产品的检验合格证明,同时按照相关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查验。长期定点采购的,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与供应商签订包括保证食品安全内容的采购供应合同。 3、所索取的检验合格证明由库房管理人员妥善保存, 以备查验。 4、腐败变质、掺杂掺假、发霉生虫、有害有毒、质量不新鲜的食品及原料以及无产地、无厂名、无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或标志不清、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不得采购。 5、无《食品生产许可证》或《食品卫生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供应的食品不得采购。 6、采购乳制品、肉制品、水产制品、食用油、调味品、酒类饮料、冷食制品、食品添加剂以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应当索证的其他食品等,均应严格索证索票。生肉、禽类应索取兽医部门的检疫合格证,进口食品及其原料应索取口岸监督部门出具的建议合格证书。 7、采购集中消毒企业供应的餐饮具的,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集中消毒企业的营业执照、批次出厂检验报告(或复印件)。 8、应当查验所购产品的感官、外包装、包装标识是否符合规定, 与购物凭证是否相符,并分门别类建立台账。鼓励建立电子台账。台账应当如实记录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单位、生产批号、保质期、供应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 9、采购乳品及含乳食品的,应当建立单独的乳品及含乳食品进货台账。 10、应当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台账,如实记录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时间、名称、数量、用途、称量方式,使用人应当签字确认,食品添加剂的购进、使用、库存,应当账实相符。 11、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按产品品种、进货时间先后顺序有序整理、妥善保管索取的相关证照、产品检验合格证明和台账记录,不得涂改、伪造,其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2年。四、食品库房管理制度 1 、食品及其原料不能和非食品及有害物质同库存放。 2 、各类食品及其原料应分类、分开摆放整齐。 3、各类食品及其原料要做到离地 10 厘米, 离墙 10 厘米存放于货柜或货架上。 4 、散装食品应盛装于容器内,加盖密封并张贴标识。 5 、库房内应经常通风,保持室内干燥整洁。 6 、库房门、窗防鼠设施经常检查,保证功能完好。 7、设专人负责库房管理, 并建立健全采购、验收、发放登记管理制度。 8、库房内食品及其原料应经常进行检查, 及时发现和清理过期、变质食品及其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