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doc

格式:doc   大小:152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doc

上传人:rsqcpza 2020/9/28 文件大小:15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四章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四、(1)病因及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5)(1)病因及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5)(1)病因及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5)(1)病因及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5)护理措施第一节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指因缺乏热量和(或)蛋白质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临床表现为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皮下水肿,常伴有各个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由于长期能量供应不足,导致自身组织消耗。糖原不足或消耗过多致低血糖;脂肪消耗致血清胆固醇下降、脂肪肝;蛋白质供给不足或消耗致血清蛋白下降,低蛋白水肿;由于全身总液量增多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同时还发生各组织器官,如消化、循环、泌尿、免疫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低下。(三)临床表现营养不良的早期表现为体重不增,以后体内脂肪逐渐消失,体重减轻,久之身长也会低于正常,出现身材矮小。皮下脂肪消耗的顺序依次是腹部、躯干、臀部、四肢,最后是面部,表现额部出现皱折。营养不良患儿常因缺乏蛋白质及造血物质并发营养性贫血,因多种维生素缺乏而并发干眼症、口腔炎、末梢神经炎,还可出现皮肤黏膜的出血点、牙龈水肿、鼻出血及上感、肺炎等感染性疾病。  营养不良程度Ⅰ度(轻)Ⅱ度(中)Ⅲ度(重)体重低于正常均值15%~25%25%~40%40%~<(长)正常低于正常明显低于正常,常低于P3(均数减3个标准差) 续表营养不良程度Ⅰ度(轻)Ⅱ度(中)Ⅲ度(重)消瘦不明显明显皮包骨样皮肤干燥干燥、苍白苍白、干皱,无弹性可出现瘀点肌张力正常明显降低、肌肉松弛肌张力低下、肌肉萎缩精神状态正常烦躁不安委靡,反应低下,抑制与烦躁交替(五)治疗原则尽早发现,早期治疗,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调整饮食以及补充营养物质;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控制继发感染;促进消化和改善代谢功能;治疗并发症。(六)护理措施饮食管理原则为循序渐进,逐渐补充。根据营养不良的程度、消化功能来调整饮食的量及种类。(1)对于轻度营养不良患儿,在基本维持原膳食的基础上,较早添加富含蛋白质和热量较高的食物。开始每日可供给热量250~330kJ/kg(60~80kcal/kg),以后逐渐递增。(2)对于中、重度营养不良患儿,热能和营养物质的供给,应由低到高,逐渐增加。供给热量从每日165~230kJ/kg(40~55kcal/kg)开始,逐步增加;若消化吸收能力较好,可逐渐增加到每日500~727kJ/kg(120~170kcal/kg),并按实际体重计算所需热能。待体重恢复,可供给正常生理需要量。选择食物的原则:一是适合患儿的消化能力,轻度营养不良患儿,可从牛奶开始,逐渐过渡到带有肉末的辅食。中、重度营养不良患儿则可先给稀释奶或脱脂奶,再给全奶,然后才能给肉末的辅食。二要符合营养需要,即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的饮食,还要根据情况适当补充铁剂。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儿尤其是重度营养不良患儿的病情变化。(1)患儿早晨容易出现低血糖,表现出汗、肢冷、脉弱、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也可有呼吸暂停,出现此种情况,需立即静脉注射25%的葡萄糖溶液进行抢救;对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眼干燥症者,可用生理盐水湿润角膜及涂抗生素眼膏,同时口服或注射维生素A制剂;腹泻、呕吐的患儿易引起酸中毒,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报告,并做好抢救准备。(2)治疗及护理开始后应每日记录进食情况及对食物的耐受情况,定期测量体重,身高及皮下脂肪的厚度,以判断治疗效果。第二节小儿肥胖症肥胖症是指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导致体内脂肪蓄积过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长)小儿正常标准的20%以上者即为诊断。肥胖不仅影响小儿的健康,还成为成人肥胖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胆石病、痛风等疾病以及猝死的诱因,应引起社会和家庭的重视。(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高脂肪的食物过多,超过机体代谢需要,剩余热能转化为脂肪,积聚于体内。 。因体力活动量过少,导致热能消耗减少,相对剩余热能转化为体脂蓄积。因患病需要减少活动的儿童也容易引起肥胖。肥胖儿童大多不喜爱运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肥胖具有高度遗传性,肥胖双亲的后代也常常肥胖。目前认为肥胖与多基因遗传有关。 、进食过快、精神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