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博雅笃行文化理念创意.docx

格式:docx   大小:22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博雅笃行文化理念创意.docx

上传人:dlmus1 2020/9/29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博雅笃行文化理念创意.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博雅笃行、明礼乐群 关口学校文化建设创意说明博雅,释义:学识渊博,品行端正。【出处】:《后汉书•杜林传》:“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又《明史•李默传》:“默博雅有才辨,以气自豪。”《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儒家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功夫。意思是:做事要广泛地学****仔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析,最后要切实地去实行。《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说的就是为学的若干个层次,或者说是求学的若干个递进式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如果学****兴趣没了,为学的欲望也消失了,博学就成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何谓“慎思”?问过之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综上所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意思是做事要广泛的学****仔细的探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最后要切实的去实行。“至善”一词,出自《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大学章句》中,朱子将之称为《大学》的“三纲领”。既称之纲领,谓其极为重要,“三纲领”三者之间并非平列之事,朱子也承认,从工夫之大节目上看,只有“明明德”、“新民”两事“,止于至善”说的只是二者之规模。虽然《大学》总的目标是明明德与新民,在朱子看来,要使这一目标真正地得以实现,更为要紧的却是“止于至善”这一规模,无论明明德还是新民,都必须“止于至善”:就“至善”一词来说,关键又在于“至”字,如朱子说:“‘善'字轻,‘至'字重”。(《语类》,卷14第110条,甘节录。在朱子看来,所谓“至”字当训为“极”,至善也就是极好;至善,犹今人言极好。(《语类》,卷14第97条,李方子录)凡曰善者,固是好。然方是好事,未是极好处。必到极处,便是道理十分尽头,无一毫不尽,故曰至善。(《语类》,卷14第98条,沈僩录)“在止于至善”,至者,天理人心之极致。(《语类》,卷14第122条,程端蒙录)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章句》释“止于至善”)反之,若“略知明德新民,而不求止于至善者”,“只是规模浅狭,不曾就本原上着功,便做不彻”。(《语类》,卷17第32条,陈文蔚录)其结果只能是“安于小成,狃于近利”,(《或问》)往往失之毫厘而缪以千里,故朱子不取。由此可见,“止于至善”,实际上已经成为朱子阐释《大学》的最大关目,而在这一句中,在笔者看来,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