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城市物流业发展规划第一章提升发展新起点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全市着力加快物流业调整优化步伐,与制造业、商贸业的联动发展成效显著。虽然受世界性金融危机影响,业务增速有所放缓,但随着一系列国家调控政策的出台和地方配套政策的响应和落实,全市物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并逐步进入理性、务实、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新一轮的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规模效率明显提升。全市物流业总体规模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近15%,2010年达到39081亿元,占全省社会物流总额的三分之一,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达到26239亿元,%(图1)。“十一五”期间,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4%(图2),,%,%。物流运作效率明显提高。%%,。图1“十一五”期间社会物流总额增长变化趋势图2“十一五”期间物流业增加值变化趋势集聚效应持续增强。依托港口、交通枢纽、开发区、制造业集聚区和商贸集中区,全市建设了一批投资多元、功能集成、特色鲜明的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截至2010年,全市累计在建、拟建的物流园区(含中心、基地)32家,总投资超过560亿元,其中省级物流业集聚区7家,市级物流业集聚区6家。物流园区累计入驻企业6000余家,,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依托四个综合保税(港)区建设,国际物流、保税物流增势强劲。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综合保税区、高新区综合保税区陆续通过国家验收,其中高新区综合保税区成为全国首家通过“信息化围网”技术来进行监管的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家港保税港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液体化工品集散地和华东地区纺织品重要的分拨中心。优良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配套服务,物流园区的集聚效应加速显现。专栏一苏州市物流业集聚区建设苏州全市物流业已有7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6家市级服务业集聚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张家港保税物流园区、太仓物流园、苏州工业园区现代物流园、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张家港扬子江冶金物流中心、吴江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昆山综合保税区物流园。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张家港市金港物流中心、张家港保税区纺织品原料市场、望亭国际物流园、常熟国际物流园、华东国际塑化城、传化公路港—苏州物流基地。图3苏州市物流业集聚区分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为“十一五”,已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基础、铁路与航空为远程辐射、港口海运为重要补充的综合运输体系。至2010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2754公里,较“十五”%,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35公里,,居全省第一。铁路建设向高速度、高标准、网络化迈进。沪宁城际高铁段和京沪高铁段建成通车,火车站综合改造加快推进。实施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初步形成“通江入湖、连城达港”的水路运输网络。港口吞吐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时期,港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39个,,新增集装箱通过能力265万TEU。积极推动开通至集装箱物流专线,的太仓港区、家港区和常熟港区成为我国首批对台直航港口。全社会货运量增长较快。2010年,全市完成货运量13418万吨,,分别是“十五”,(图4)。物流装备稳步提升。全市危险货物运输车辆GPS安装率保持100%。至2010年底,市拥有道路货运车辆89925辆,货运船舶285艘,专业化车辆占比达40%,%。图4“十一五”期间全社会货运量变化运营主体成长迅速。“十一五”以来,通过改造传统国有运输、仓储企业,发展民营物流企业,引进外资物流企业,以及实现生产流通企业物流社会化等途径,已经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格局,第三方物流企业较快发展。DHL、UPS、Schenker、中外运、中远、大田、锦海捷亚、普洛斯、传化、一力等国外知名快递企业、物流巨头及物流投资商落户。本土物流企业实力得到进一步壮大,涌现出得尔达等营业额达数亿元的物流企业。全市累计拥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认定的A级物流企业73家,其中3A级以上物流企业55家,省重点物流企业(基地)43家。物流企业一体化运作能力显著提高,开展运输、仓储、配送、加工、代理中两项业务以上的综合型物流企业较“十五”末成倍增长,初步形成了一支门类齐全、运作高效、竞争充分的市场主体。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十一五”时期,市制定出台物流业跨越发展计划及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各地也制定出台了一批相应的配套政策,切实支持现代物流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