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灵动课堂对话,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灵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对话其实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并且以平等的心态和学生一同走进文本的过程。通过对话丰富体验,积淀语感,张扬个性,升华情感,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灵动。一、与文字对话,积淀语感一篇篇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等人文内涵只能依存于语言文字之中,可从具体的词语、句子,抑或是标点入手,走进文本,实施对话。如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有的句子句式一样,一些词语重复出现的现象。师:再找一找,在13小节中还有像这样的句式,找到读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生:我觉得这些句子体现的是快乐和自由。师:你能读出这种快乐和自由吗?作者仅仅想表达的是倭瓜、黄瓜、玉米的自由和快乐吗?把倭瓜、黄瓜换成园中的“我”,然后进行想象说话练习。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我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愿意______,______;愿意______,______; 愿意______,______;愿意______,______。这样的训练强化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由初步感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再到运用这样的方式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不仅是对语言的深化和使用,更是对作者快乐心情的深刻理解。对话,凸显了语文课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二、与文本对话,张扬个性“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对话交流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由于其过去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不同,对话时所切入的角度也不一样,这就会导致他们在解读文本时理解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篇自读课文,记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课文中写“我”意外地发现残疾摊主家根本没有马时有这么一段话: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香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 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后思考:课文中的“我”并没有看见过马吃草,他为什么认为马是“香甜甜”地吃草呢? 生1:在“我”看来,残疾青年买“我”的马草就是因为“我”的马草比较鲜嫩,他的马喜欢吃,每次都吃得“香甜甜”的。生2:因为“我”割的马草,付出了“我”的辛劳。在“我”看来,“我”的马草显然是最好的,那匹马怎能不“香甜甜”地吃呢? 生3:残疾青年总说“别饿坏了那匹马”,显然,每次“我”的马草都是在马很饥饿、急需的时候送来的。“肚饥万物香”,所以,“我”的马草一定会让那匹马“香甜甜”地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者的阅历、性格、人生观、价值观都可能影响对文本的理解,教师作为课堂对话活动的主导者,应不断推动对话的进程,张扬学生的语言个性。三、与人物对话,丰富体验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文本,学生只有在走进文章里去之后,才能触摸到文章的脉搏,才能与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教师必须为对话设置情境,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尽情地读、说,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尽情地倾吐他们的心声,走进人物的内心。在教学《印度洋上生死夜》这篇课文时,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