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文档名称:

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与行业纳税评估指标.doc

格式:doc   大小:304KB   页数:4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与行业纳税评估指标.doc

上传人:pk5235 2020/10/2 文件大小:30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与行业纳税评估指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附件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及行业纳税评估指标(试行)第一部分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一、税负对比分析法税负即税收负担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率,它比较直观地体现了一个企业实现税收的能力和负担水平。行业全部企业的应纳税总额与课税对象总额之比,即行业税负。行业税负反映了行业企业的总体负担水平。行业中单个企业的税负在一定时期对行业税负的背离,造成企业税负与行业税负的差异。而税负对比分析法是税务部门对企业税负背离行业税负进行有效监控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企业税负与行业税负的对比,对税负异常的企业围绕关联指标展开分析,以发现企业税收问题的一种方法。税负对比分析法的适用围很广,基本上对所有行业均可适用。模型:税负差异率=(企业税收负担率-行业税收负担率)÷行业税收负担率×100%税负对比分析法属于综合分析法,影响因素较多,涉及税基的多个方面。因此,用该法发现企业税负异常时,应结合其他分析方法进行多角度分析。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季节性因素。企业生产经营受季节的影响变化,本期进入销售淡季,造成应税销售收入降低,同时,为销售旺季准备生产,购进货物大幅增加,造成购销失衡等。(2)政策性因素。出口企业本期出口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突然增加,直接免抵税额增加,应纳税额减少,税负降低。(3)价格因素。受市场竞争影响,企业经营的货物价格本期大幅度下降,增值额减少,税负降低。(4)经营围发生较大变化等特殊情况。二、工业增加值评估(一):        、利润、折旧、税金的合计。一般情况下,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系数为1,对弹性系数<1的,可根据造纸行业一定时期的发展状况,确定一定区间作为预警值。弹性系数小于预警值,则企业可能有少缴税金的问题。应通过其他相关纳税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并结合纳税人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二)=〔本企业工业增加值税负÷同行业工业增加值税负〕×100%。其中:本企业工业增加值税负=本企业应纳税额÷本企业工业增加值同行业工业增加值税负=同行业应纳税额总额÷同行业工业增加值 ,如低于同行业工业增加值平均税负,则企业可能存在隐瞒收入、少缴税款等问题,结合其他相关评估指标和方法进一步分析,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三、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法,就是根据企业评估期实际投入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物等的数量,按照确定的投入产出比(定额)测算出企业评估期的产品产量,结合库存产品数量及产品销售量、销售单价测算分析纳税人实际产销量、销售收入,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投入产出法主要适用于产品相对较为单一的工业企业。由于测算、分析侧重的容和角度不同,不同的行业适用的投入产出测算指标和模型不同,以及投入产出表现形式的不同,分析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投入产出比、单位产品定耗的分析;按其侧重面的不同可分为原材料投入产出比、废料的产出及再利用率、单位产品辅助材料(包装物)耗用定额的分析等。(一)投入产出比模型: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数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评估期产品数量=当期投入原材料数量×投入产出比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应用中该模型的分析重点是:根据已确定的行业或产品的投入产出比及企业评估期原材料的耗用数量,测算出产品生产数量,与企业账面记载产品产量相比对,同时结合产品库存数量及销售单价等信息进行关联测算,并与企业实际申报的应税销售收入对比,查找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二)单位产品定耗模型的应用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数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评估期产品数量=评估期原材料或包装物耗用量÷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或包装物定额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该方法是通过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指标,评估产品实际产量和销售额,进而评估出纳税人是否存在有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可以根据产品配方中的定额直接确定。单位产品定耗既可以是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也可以是单位产品耗用辅助材料和包装物定额等。分析应用时要灵活运用,关联分析,及时查找企业可能存在的线索和问题。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注意测算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对测算分析结果,必须深入调查,从企业仓库保管、库存明细账目、辅助材料、包装物耗用等多方面印证、分析,查找线索;(2)注意模型中指标的计量单位,特殊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