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对“启发式教学”的反思.docx

格式:docx   大小:30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对“启发式教学”的反思.docx

上传人:buzaiwuzhuang123 2020/10/4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对“启发式教学”的反思.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学****必备 欢迎下载对“启发式教学”的反思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提倡这样一种做法:当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举手或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举手,甚至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多给这些不举手的同学,让他们回答问题,而且美其名曰:“关爱差生,启发教学”,受这种理论的影响,我也经常在课堂提问时多把精力放在了这一类学生身上,每当有学生不举的或手半举半放时,我经常不顾跃跃欲试的同学高举的手,甚至有的同学胳膊已高举过头顶,身子探出了桌外,我也忍痛把回答问题的机会让给那些眼神飘忽不定、手半举半放的同学,每当他们面红耳赤、结结巴巴地在我的一步步引导下说出不太完整不太规范的答案时,我总感觉到自己很伟大,觉得自己像圣人一般,对学生做到了“一视同仁,公平教育”,因为我让学****困难的学****又一次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可是,后来读到了一篇文章,题目为《不受欢迎的启发》,却让我陷入了沉思,对自己的做法做了重新审视,这篇文章中说有一位教师在学生中搞了一次调查,其中有一道问题是:当教师在课堂上因为某一个学生不能(或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时,教师为了启发他说出答案,耽误了很长时间,你认为这种做法正确吗?对其他同学来说公平吗?这种做法值得提倡吗?让教师大吃一惊的答案是全班96%的同学认为教师这种做法不正确,学****好的同学理由是我们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热情高涨地举起手,教师经常视而不见,使我们感到很失落,再说因为他一个人而耽误了大多数同学宝贵的学****时间,得不偿失;而经常受到教师照顾的学生理由是:我们不愿意举手是因为我们对问题的答案拿不准,没想好,这种情况下被教师“揪”起来,心里更紧张,脑子里更混乱,根本不知道想什么,再说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教师“牵”着才免强说出答案,太没面子。读完这篇文章,我沉思良久,对这种“启发教学”做了深刻反思,学生的理由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对教学们来说很值得反思,长期以来,我们不是一直提倡“以人为本”吗?不是提倡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工作、处理问题吗?我们这种做法至少是忽视了“学生”这个重要因素,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高举起手想回答问题的同学没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心里失落很遗憾;不想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反被教师强行“揪”起来,如犯人受审,很没面子,让学生体验到的是难堪、是尴尬,根本不是成功,更不是快乐,所有学生都没体验到学****的快乐,教师只是依据理论,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强行去启发学生,却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心理体验,这种做法是否值得提倡,确实让人产生了怀疑。对启发教学的应用,我国古代教育家——世界上启发教学的创始人孔子曾给出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愤”是学生“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学生经过思考理解了其中一部分含义,但又未能彻底弄清楚,这时候学生很着急,孔子认为,只有在这个时候,教师在关键的地方给予指点或提示,学生就会有很大的收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没有急切的求知欲望,教师就不必给予启发,因为这时的启发效果甚微,或者说根本没有任何效果。“悱”是学生“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学生经过思考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可是又找不到恰当的语言,如果教师此时给学生指点一下,才能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如果学生不是处于这种状态,教师是不必告诉学生应当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的。第 1 页学****必备 欢迎下载依据这种启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