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304盗车案:恶魔通常只是凡人.docx

格式:docx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304盗车案:恶魔通常只是凡人.docx

上传人:yzhlyb 2016/4/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304盗车案:恶魔通常只是凡人.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304 盗车案:恶魔通常只是凡人新闻事件: 3月4日上午 7点,吉林长春一名两个月大的婴儿,被安置在自家的吉普车上熟睡。在父母离开的短短十分钟内,吉普车被盗走,连同车上的孩子一起失去了下落。在警方组织搜寻的 30 多个小时里,失踪的小皓博牵动着亿万网友的心。 3月5日下午,犯罪嫌疑人周某迫于压力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并且交代在盗车后的一个小时内,发现车后座上有婴儿。周某将车开到偏僻处,将婴儿掐死埋于雪中,并处理了车和婴儿的衣物。不论网上线下,群众自发地对小皓博进行悼念同时,都在愤怒地发出同一个质问:周某面对一个不谙人事的婴儿,怎么能够下得去手! 心理解读: 诗人 . Auden 曾经写道, “恶魔通常只是凡人并且毫不起眼,他们用我们的床……与我们同桌共餐”。通过查看既往的统计数据,我们遗憾的发现,小皓博的死亡并不是特例,儿童在失踪案件中活下来的可能性是很低的。通常,儿童在被绑架的一个小时内死亡率是 46% ,而绑架时间达到 3个小时,死亡率就上升到 75% ,远远高于成人失踪和被绑架的死亡率。看到这么悚然数据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问,是什么让孩子落入犯罪分子之手,就再也难见明天的太阳? “无意义”的受害人即使这个世界上的确存在着一些穷凶极恶,泯灭人性的恶棍,让我们还是先来假设:不管是怎么样的人, 心中一定都会有善的地方。就是周某,他也曾爱过,结过婚,有过自己的孩子。可惜在“人”这种生物的的“设置”选项里,处在犯罪的应激状态下,最不可能被激活的项目就是爱和宽容。犯罪状态下,人下意识的心理动作,是将加害对象“贬低”和“物化”。越战时期有一幅经典的新闻图片,一个十来岁的越南女孩在路边哭着奔跑。她刚刚经历了一场波及平民的轰炸,头发、皮肤都被灼伤,赤身裸体,只能无力地垂着双臂,绝望而疼痛。投下那枚炸弹的美军空军士兵,在战前是一位为人称道的好父亲、好丈夫。多年后他回忆道,在那种应激情境里,人的心中一片冷酷。任何他们需要攻击的对象,已经统一成了一个人——“敌人”。对于这个站在自己利益对立面的“人”,他们已经不再往施暴对象的身上赋予任何“人性”的特点。对方是没有价值、没有特点的“东西”,是需要处理掉的、碍眼的“物品”。每个人心里,都对自己是好的、善良的存在的认同。这种下意识的“贬低”和“物化”加害对象的心理,就是减轻负罪感、维护自我形象的心理动作。“同理心”弱势除了上面所说的犯错时的常态心理,一定有一些什么,让我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了穷凶极恶的杀人犯。基因缺陷、环境和脑损伤,是分析杀人犯时常常提到的几种因素(详见 TED 演讲:什么造就了杀手?)。除此之外,他们还缺乏一种叫“同理心”的东西。同理心( empathy ),又叫共情、神入、移情,是人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感同身受的能力,是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的基础。同理心在婴儿时期,就表现出本能的萌芽(年仅 14 个月的幼儿就会主动帮助成年人触拿物品;在为他人提供帮助与妨碍他人的成年人之间,婴儿明显地偏爱前者)。但这并不代表在这方面, 我们每个人都做的足够好。犯罪者通常就是同理心没有得到很好发展的一类人。在被绑架的情境中,专家会建议被绑架者寻找机会跟绑架者交谈。通过向绑架者诉说自己的名字,爱好甚至是当下的恐惧,在对方心里建立起一个有血有肉完整的“人”的形象,通过激发对方的同理心,来减轻他对自己的“物化”。让犯罪者感受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