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关于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思考.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思考.doc

上传人:2762508400 2014/5/2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思考.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思考

自从国家教委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中,规定了“课程包括学科和活动两部分”以后,关于活动课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要开设活动课?活动课有没有教材?活动课怎样上?等等一连串问题,越来越成为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经常议论的话题。
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必须对我国十几年来教育改革的进程做一个简略的回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大潮波涛汹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投身到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去。教育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新教材、新教法犹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上涌现。特别是一九八三年十月一日,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表以后,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改革的着眼点,逐渐从加强双基,培养能力转向使学生既要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充分发展个性特长,尤其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正是在这样一种强烈的改革意识推动下,小学教育改革从课堂扩展到课外,从教室扩展到校园,从单科扩展到整体,从教材、教法改革扩展到课程改革,从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发展到成功教育、愉快教育……逐步从仅仅着眼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转向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句话,从应试教育逐渐转向素质教育。
面对21世纪,我国几十年实行的单一化的数学学科课程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吸取世界上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结合十年改革的新鲜经验,创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数学课程体系。开设数学活动课,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高瞻远瞩,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
纵观世界课程发展史,在课程设计上存在三种有代表性的理论。第一种着眼于学科,强调按知识体系设计课程;第二种着眼于学生,强调按学生需求设计课程;第三种着眼于社会,强调按社会需要设计课程。三种理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直到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推出之前,历次全国统编小学数学教材,基本上都是学科取向的产物,这就给人一种错觉,以为数学教学只有学科教学这样一种形式。这些年的改革实践证明,以活动的方式配合常规教学,既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又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课程设计上把三种取向辩证地统一起来,使课程包括学科和活动两部分,实现
“一科两课”,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项创造,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年改革成果的一个结晶。

什么是活动课?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表述。凡举事,必先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即使有一个不成熟的界定也比没有好。我看是不是可以这样对活动课做一番描述:
活动课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班级的形式,以活动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以发挥学生群体积极性为手段,参照大纲,围绕教材,贴近儿童,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灵活多样的一种教学新模式。
上好活动课,关键的问题是要处理好学科课与活动课的关系。
首先,活动课是“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可以吸收、借鉴课外活动的某些成功经验,但是不能把活动课等同于课外活动。在选择内容时,不能只考虑少数尖子学生,而要面向全体,力求做到难易适度,份量适中。使活动课的教学内容既不脱离教材,另起炉灶,又不拘泥于教材,缩手缩脚。同时,要处理好情趣与认知的关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在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确有所获,不能只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