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毕业后再相聚的感言.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毕业后再相聚的感言.doc

上传人:892629196 2020/10/9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毕业后再相聚的感言.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毕业后再相聚的感言有缘再相聚是非常珍贵的,毕业后同学之间是聚少离多,能够再聚在一起,很感动,写下你对于这次聚会的感言。下面有我为你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用。一26年前的9月,父亲到西安送我去上海,他是同一个在火车站上班的朋友去送的,那时的西安火车站正在修建(这个车站从我上学的时候就修,我都毕业好几年了还没有修完,这个效率是让我在毕业时远赴外地的原因之一)。我们没有从进站口上车,而是从旁门穿进去的,当那位叔叔听父亲没有给我准备水杯时,我们正好走在职工食堂附近。他当即去食堂拿了一个大碗(陕西人叫老碗)给我带上。那个瓷碗足可以盛三瓶矿泉水。从西安到上海,当时火车要走28个小时,那时还没有矿泉水,火车也没有空调,车厢里蒸笼一般。我当时身上除了5元饭钱外,其余全部物品和钱财全放在托运的箱子里。可以想见,那个瓷碗对我第一次的远程是多么地重要。就这样,第二天晚上,"民工一样的"(宿舍同学日后语)我走进了华东师大1舍307房间。我一直觉得我有一个矛盾的命运。粗壮的西北汉子,却走进了俊秀的华东师大。标准的梁山好汉,竟然学起了师爷的知识,后来还做起了师爷。学了文学,却又到了华北的一个矿山,同钢铁打起了交道。游走在"文人里的工人,工人里的文人"的边缘地带至今,命运中还有什么矛盾等着我,我也不知道。其实26年前我已经够幸运的了,要不是那时的政策,现在我可能还是一个游走在都市边缘的民工。二20多年前的7月,在上海北站同同学们泪别之后,我踏上了走向社会的征程,当时心里很不踏实。兜里只有30多元钱,其中有20元钱是从大熊那里借的,大熊那时还没有读博士,当大学副书记,我们的关系一般,当时还是老宋陪我去借的,自己当时自觉同大熊并没到能借钱的交情,但老宋到了。大熊没有犹豫就掏了20元钱,那时一个新工人一个月才挣40多元钱。车到济南,比我们早归一天的老宋又拎了一个大西瓜送上来。那时正是七月初的时候,原来盘算着早报道可以拿全月的工资,没想到单位还没有做好接收学生的准备,我们还得先回家再回来。我是同历史系两个同学一起到单位的,我们三人钱都不多了,他俩一个回山东,一个回河南。我们仨将所有的钱全部集中到一起,让回河南的同学拿够盘缠,而我和山东的同学只留下到济南的路费。到了济南,吃完早饭,口袋只剩下1元多钱了。坐车到了山大,找到一个在山大当教授的同学的父亲,找到了该同学,该同学又找来了老宋,老宋从他中学同学赵元明那里借了40元钱,就是靠这40元钱,我们才回到家里。大熊的20元钱和老宋的同学赵元明的这40元钱,也是我在两年以后才还清的。还钱后大熊还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没有想到什么的,这让我很惭愧,但大熊掏钱时的潇洒的动作我永远会记得。老宋是班上同学中唯一来过我单位的同学,当时条件很不好,也没有陪老宋到处走走,看看这亚洲第一铁矿的雄姿。内心觉得很对不起。上世纪九十年代未或是这一世纪初,开会时曾到过济南,老宋招待了我,高彩霞、陈艳去了,我同陈艳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同是冉忆桥老师,也算有缘吧,但当陈艳再站在我面前时,我还真的有些不敢认了。感谢老宋,感谢大熊,感谢同学们。三去外地,当然想见见外地的同学,聊一会也好,但我很少有这样的机会。我还算是上网比较早的人,曾从网上弄了一些同学的电话号码。有一年秋天,随一个团队到了一个比铁岭还大的城市,空闲时,给一个同学打电话,第一次电话不通,随手翻报纸时,发现那个城市的号码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