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苗床湿度过大怎么办? 广大农民朋友如果细心的话,从“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标题就不难看出水稻育苗阶段对水分的要求, 可多年来农民养成了一种习惯, 认为水稻是不怕水的, 总习惯大水漫灌, 造成苗床湿度过大,再加上前期低温,对水稻培育壮苗极其不利。解决苗床湿度大的问题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播种前底水如果过多, 应敞开大棚两侧通风, 促使水分散失, 达到播种状态时再行播种; 二是本田育苗大棚两侧要挖排水沟, 排除棚内苗床多余水分; 三是播种到第 1 片叶展开前, 发现苗床土壤过湿, 白天要及时选择晴朗天气移开地膜, 尽快蒸发水分, 晚上再盖上地膜增温。四是如果苗床湿度过大,尽量减少浇水次数和用水量。水分大的苗床水稻根系普遍发育不好, 秧苗长势弱, 遇低温容易造成病苗、死苗, 一旦发生了是没有特效方法可以治愈, 只有在前期控制苗床水分。水稻秧苗未出苗前,苗床土干了怎么办? 水稻育苗在浇足底水的情况下, 完全可以满足水稻 1叶1 心前水稻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如果底水不足, 一旦发现播种覆土后, 苗床湿度没有达到返润状态, 在没有施用除草剂的前提下, 一定要用喷壶补水接上底墒; 如果在出苗的过程中, 发现苗床顶盖或床土变白, 甚至出现裂纹时, 要敲打顶盖或用农用小木辊轻压一下, 露种处要适当覆土。切忌大水漫灌, 人为造成苗床高湿状态, 这对北方寒地水稻育苗将是致命的危害。控制水稻秧苗高度有哪些手段? 目前, 随着水稻插秧机械化进程的加快, 对水稻育苗理想高度的要求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机械插秧比较适合小苗移栽, 株高控制在 13-15 厘米范围比较理想,人工手插秧苗株高控制在 15-17 厘米比较适宜,因此通过栽培手段调控水稻秧苗高度至关重要。在实践中, 有很多农友过于依赖壮秧剂产品的化控方法, 缺乏人为的科学管理意识, 所以达不到真正的壮苗标准。正确的方法是以自然调控为主, 化控为辅。当水稻秧苗长势过旺, 就要控制生长, 主要采取控制苗床水分,同时结合大通风的办法,降低棚内温度和湿度, 使苗床达到旱育状态,以防秧苗徒长,插秧前如果秧苗高度适宜,可以昼夜通风炼苗;如果水稻秧苗发育迟缓,要适当提高棚内温度,同时加强养分管理,叶喷营养物质以及刺激水稻生长的激素类物质,比如芸苔素内酯、叶面肥等, 可以起到加快水稻生长发育的作用。总之, 水稻秧苗高度主要是通过温度、水分、养分、激素等手段进行调控的, 掌握“因地制宜、低促高控”的原则, 保证育出适合水稻插秧方式的秧苗。水稻置床究竟需不需要压实? 在标准的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理论中要求置床要压实,但不能过实。但是在生产实际当中, 农友往往将置床压得过实, 压实的置床每年都会有病害重的现象发生。如果农户在育苗或苗床水分管理的过程中, 苗床浇水适当, 压实的置床苗床平整, 避免低洼处出现药害, 有利于起秧移栽, 并且在盐碱地有阻止苗床返碱等优点。但如果置床过实, 苗床浇水过多, 确实会导致水分不能顺利下渗,再加上没有采取挖排水沟等配套排水措施, 致使苗床无法排除多余水分, 使水稻秧苗在低温、高湿的环境下生长发育, 普遍出现“冰根”现象, 根系发育不良, 使秧苗病害加重, 不利于培育水稻壮苗。壮秧剂表施,后患无穷水稻育苗壮秧剂的使用已经有 20 多年的历史,至今使用技术也没有被老百姓完全掌握, 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因壮秧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