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中 国 人 应 该 怎 样 读 书 - 中国人应该怎样读书.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 国 人 应 该 怎 样 读 书 - 中国人应该怎样读书.doc

上传人:yunde112 2014/5/2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 国 人 应 该 怎 样 读 书 - 中国人应该怎样读书.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人应该怎样读书
中国人读书往往来自外界的诱惑,如“千钟粟”“颜如玉”“黄金屋”等等,倘若一旦得不到,则会高呼上当。因此,中国人读书大多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林振宇《人民文摘》(2014年第2期)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者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得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高希均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二战时期,英国伦敦遇到德军的空袭,很多房子被炸塌了,有一处图书馆也已倾颓,地面满是尘土和砖石。然而,令人震撼的一幕出现了,几位穿着得体的英国男人,竟然不顾敌机刚刚离去,钻进图书馆的废墟,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然后全神贯注地看了起来。
    我们听说英国男人素有绅士风度,在上面这幅画面中,我们从他们读书时流露出的神情上可以看得出来。英国人酷爱读书,就像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说的,“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在英国人的家里,书是必备的。英国人认为,读书是一件有“面子”的事儿,在朋友高谈阔论时,如果谁没读过某本畅销书,谁就会觉得很尴尬。可见,他们读书没有那种功利色彩,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习惯。
    去过俄罗斯的人都会注意到,无论是在候机大厅、车站、码头,还是在公园、地铁,处处可以看到手捧书读的俄罗斯人,成为这个民族独特的一道风景。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一个饥汉扑在面包上。”或许在俄罗斯人看来,书籍和面包同等重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部分。
    反观中国人读书,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功利心太重,他们总是抱着实用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就好比你写诗、写文章,有人会问你,这有什么用?你若告诉他,只是喜欢而已,没有什么用。那人听了就会摇头,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你,或许还会说,有闲时间干啥不好。如果你和他说,写东西能赚稿费,还能出名呢!那人就会对你另眼相看,赞许地说,有头脑啊,这年头琢磨挣点儿钱才是正事儿。读书的情形亦是如此。
    就说古人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之所以这么执著地读书,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只是为了当官、做“人上人”才经年累月埋头苦读。一次考不中就考二次、三次……有的人甚至考白了头,直到考不动了,才很不甘心地放弃。《聊斋志异》作者、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一生热衷于科举,他19岁成为秀才,以后的几十年里都在考试,却名落孙山,直到72岁才成为贡生。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也是读书人的一个典型。他追求功名利禄,20岁起屡试不中,直到54岁才得了个秀才。后来,当范进得知他真的中举,不曾想他却疯了!
    今天的中国人,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家长和老师都会向他们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考上大学,找份挣钱多的好工作。”中国人读书似乎就是为了一纸“文凭”,找份好工作。
    社会的现实也让我们意识到,倘若没有文凭,没有这块“敲门砖”,即使你多么有才能,也会被许多门槛无情地挡在外面。而在诸多的职业中,公务员备受大学生们的青睐,全国各地每年报考公务员,都会出现异常火爆的场面,竞争之残酷,非亲历者是无法感受到的。只有考上公务员,才能进政府机关,无异于现代版的“科举制度”,也是“学而优则仕”在今天的再现!
    中国人读书往往来自外界的诱惑,如“千钟粟”“颜如玉”“黄金屋”等等,倘若一旦得不到,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