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推进我国金融业市场化发展的思考.doc

格式:doc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推进我国金融业市场化发展的思考.doc

上传人:管理资源吧 2011/7/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推进我国金融业市场化发展的思考.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推进我国金融业市场化发展的思考
一、我国金融业市场化发展的必要性 
1、改善资源配置效果的要求
在国有银行大一统的体系下,对优化配置资源不利。虽然我们已经提出并开始实施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甚至逐步发展成股份制银行,但是总体上来说,即使随着原四大国有银行变成股份制银行以后,国家仍然还是最大的股东。既然国家是最大的股东,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受大股东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做到优化配置资源。比方说,在目前整个贷款的增量中,流向国有企业的比重占到85%,这仅仅是最近几年的平均值,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上的三分之二以上资源都配置到国有企业,这显然是不太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的。再从目前形势来看,在整个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是非国有这一块,尤其是近几年发展得异常活跃,如果我们的金融服务跟不上,那么在资源的配置上就不能充分地反映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了。
2、提高金融服务深化的要求
目前有很多中小企业得不到充分、及时、高效的金融服务,这里面主要是一些民间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还有就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农业信贷,说明在整个金融业发展过程中,造成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银行系统整体上来说“嫌贫爱富”的情况更加突出,越好的企业越能得到金融服务。但是在美国、日本都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金融服务体系。另外,中仍较低。中国金融深化程度仍很不够,比如现金交割仍很普遍,各种银行卡并未普及,个人支票、银行间转账仍是空白,许多企业及个人的贷款需求仍不能满足,大众还没有超前消费、信贷消费的习惯,金融服务层次较低,理财及信托才刚刚开始。
3、应对国际同业竞争的要求
中国金融业市场化程度较低,比如:在世界性的金融混业经营的潮流中,中国金融业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业务管制较严,存贷款利率没有弹性,计划定价特征明显;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受到一定的约束,金融产品单—,金融市场仍欠发达。由于历年来由政府主导为主的低效投资及资产流失,使得原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了巨大的坏帐。根据WTO协议规定,2006年中国的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面对国内银行的巨大坏帐及管理体制问题,中资银行唯有按市场规则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才能迎接外资银行挑战、参与国际金融竞争。
二、我国金融业市场化发展的可能性
1、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宽松的资金供给降低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宏观风险。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是经济货币化的过程,同时也是计划经济中隐性通货膨胀显性化的过程。另外,在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所带来的投资饥渴症的推动下,中国在90年代中期以前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在高通货膨胀预期和资本严重短缺的双重作用下,存贷款利率的自由化后果会带来极高的名义利率,并由于通货膨胀率的不断变化导致实际利率的不断波动,会极大地扰乱人们的预期。在不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存贷款利率的自由化可能会对整个经济体系带来十分有害的冲击。正因为如此,以麦金农为首的金融自由化理论家一直强调,发展中衡预算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的极端重要性。但在1997年底中连续多年在低位运行,且波动的幅度非常小。稳定的低通货膨胀率降低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为中国今后存贷款利率的自由化奠定了良好的宏观基础。
 
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