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汉字简化.doc

格式:doc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汉字简化.doc

上传人:825790901 2016/4/1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汉字简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汉字形体演变中的信息遗失研究——从文化遗产保护视角进行的观察摘要: 汉字是一种有效而相对稳定的载体,它传承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然而值得关注的是, 随着汉字形体的不断变化,尤其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对繁体字笔画大规模人为的删减,汉字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正急速地流失,而这正是汉字赖以生存的基础所在。我们认为,今天的汉字就形体而言,已经与传统的汉字体系发生了变异,如果不对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那么,与中国的许多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它们的未来将是十分令人堪忧的。关键词:字形简化信息遗失文化遗产保护文字的产生与使用向来被视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前人对文字曾有精辟的描述:“盖天下事物之象,人目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意者,象乎事物而构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①回顾汉字的发展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从隶书、楷书到草书,汉字一脉相承,绵延不绝。正是这种延续使得华夏文化延续至今。汉字拉近了过去与当下的距离,让古老的文化成为可感可知的现实图景。一、汉字的重要意义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以其见形知义的特点明显区别于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表音文字,极具独特性。基于表意的功能,汉字作为一种有效而相对稳定①陈澧著:《东塾读书记》, 选自《中国近代学术名著》, 北京三联书店, 1998 年6 月第一版, P228 2 的载体,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空间上,秦始皇“书同文”的诏令,为汉字的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书同文”塑造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精神内涵,中华民族始终拥有强大的凝聚力。汉字的普遍使用,掩盖了地区间的差异,跨越了地域的阻隔,在神州大地上形成了统一的文化共同体。而今,大陆与台湾虽一水相隔,文化上却同出一源,相信作为共源产物的汉字必将成维系两岸情缘不可或缺的纽带。从时间层面来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依靠汉字的代代相传得以延续至今。当世界上几大盛极一时的古文明烟消云散之后,中华文明依旧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续写着不败的传奇。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中,正是依靠汉字的特殊功能,传承了不同的千年民族传统,呈现出缤纷多彩的多元文化。二、汉字——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72 年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文化遗产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活动或社会发展遗存。②按载体性质分,包括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一般通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两类。近年来,世界各国开始逐渐意识到无形文化遗产的宝贵。“无形文化遗产包含了现有的文化和传统的最基本的方面。它的表现形式广泛而多样,如语言、口头传统、传统知识、物质文化的创造、价值体系及表演艺术。无形遗产同有形遗产一起,共同加强了文化认同、多样性和创新。”③必须强调的是,无形文化遗产同有形文化遗产彼此相关。无形文化遗产的②参见: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③爱川纪子(NORIKO AIKAWA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无形遗产部主任):< 无形文化遗产: 新的保护措施>, /column/culprotect/ 3 内容是无形的,它的表现形式则是有形的,即通过人或其他物质媒介来表现出来。因此,我们不应忽视,汉字本身就是一笔财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形体本身突显出特殊的书法美感,其形体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资源。毫不夸张地说,汉字是融合有形体态与无形信息于一体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1、汉字的形汉字形体作为表意功能的表现形式,应视为汉字这一文化遗产的基础。自远古时代始,人们对美的追求亘古不变,一直持续至今。单纯从视觉角度欣赏,审美性是汉字独具的魅力,它不仅着眼于笔画的疏密流畅,而且更为注重结构的动静平稳。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汉字字形在发展嬗变中同样受到追求美的规律的制约。汉字形体的演变就是一个典型。甲骨文运笔刚劲有力,笔画精细凝练,随意洒脱,字体稳重挺拔;金文中间粗两头细,整体肥厚圆润, 排列规整,错落有致;小篆字体统一,书写规范,笔画蜿蜒多曲线,透露出娇柔妩媚的动感;隶书笔画方折,改小篆的曲线为平直的横线,字体方正,较之前三种字体而言,略显呆板,但仍不失汉字形体饱满、对称的共性。汉字形体简洁,表意深邃。然而 20 世纪 60 年代的简化字运动,只追求笔画的减省,忽略了中国文字本身特有的结构美,进而破坏了汉字的文化内涵。有学者指出:“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沉积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④可见,美不仅注重外在,而且讲究内容。“东方式的线条是精神的轨迹、生命的经纬、情感④李泽厚: 《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